政策解读
本报记者 李海楠
生态环境部日前对外通报了2018年4月份上半月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站(以下简称“水站”)建设进展情况指出,水站建设第一阶段任务圆满完成,7月底前将全面建成联网。根据通报,当前一些地市工作仍然相对滞后。对此,通报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压实责任、细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7月底全面保质完成水站建设任务。
随着水环境改善的迫切需求,国家已经明确了对水环境监测的决心。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准确掌握和全面覆盖各流域地表水水质监测信息,是完善环境监管机制的重要一环,更是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的重要前提。
水站布局提速积极应对水污染形势
一直以来,水污染的严峻形势不仅备受民众关注,更是决策层决心加以整治的重点领域。2015年4月,俗称“水十条”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实施,经过各方努力,水污染防治形势取得改善。统计显示,相较于2013年,2017年全国地表水水质情况好于III类水质所占比例提高了6.3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比例下降了4.1个百分点。
近年来,围绕水污染治理,当前已经明确了针对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体、黑臭水体、劣V类水体、入江河湖海不达标排污口水体等四类水体治理重点,由此倒逼相关的污染治理工作和生态保护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手段,并加紧构建长效治理机制。其中,开展全方位的水质监测,正是长效治理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正是基于水污染形势的日益严峻,此次水站布局才在集各方之力的基础上,取得了积极进展。根据通报,截至2018年4月12日,959个需地方新建的水站中,除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青海部分断面和甘肃个别断面因处于封冻期暂无法施工外,其他842个水站已全部完成站房征(租)地、通水、通电、通讯、通路和场地平整等各项任务,顺利实现站房开工建设。水站建设第一阶段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为7月底前全面建成联网打下坚实基础。530个地方投资的已(在)建水站中,525个水站已落实仪器设备填平补齐和水站系统功能更新经费,占99.1%。
而对于当前一些地市工作进展相对滞后的情形,通报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压实责任、细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7月底全面保质完成水站建设任务。一是扎实推进水站站房建设,切实保证工程质量,严格廉政纪律要求,将水站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生态环境监测地标。二是国家投资、地方建设的水站还有12个没有建成,有关地方务必加快推进。三是加快仪器设备填平补齐工作进度,确保已建水站5月底前顺利联网。四是进一步强化水站文化建设,丰富和拓展水站文化属性,引导社会公众走进监测、了解监测、信任监测。
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亦在通报上批示指出,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站建设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自去年以来,各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水站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为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望再接再厉,确保按期保质完成建设任务。
长效机制应对水污染形势刻不容缓
近年来,随着“水十条”的深入实施,对全国各类水体和水环境形成长效防治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不仅事关当前水污染严峻形势的积极应对,更决定着未来水环境的健康可持续。为此,诸如强化落实责任、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推动建立流域性生态补偿制度等内容均备受各界关注与呼吁,目的正是尽快形成强有力的长效防治措施,确保水环境健康长效发展。
一直主张尽快、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水循环与水文过程研究室主任宋献方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表水污染以及地下水源保护的治理问题迫在眉睫。他直言,越发严重的地表水污染治理以及地下水源保护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排污管理不当。其矛头可谓直指不完善、不健全的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问题。
“相关的污水治理技术已经足以满足治污需求,污水处理厂也覆盖到县级地区,污水处理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宋献方对本报记者强调,相对于技术的完善,管理不善以及监督机制的欠缺才是最大的问题。在宋献方看来,水污染分为河流、湖泊、海洋等地表水污染和难被发现的地下水污染。“依靠大自然的天然自净能力和人工排污治理措施,治理地表水污染相对容易。”宋献方提醒,真正有严重后患的是地下水的污染治理问题。
宋献方认为,地下水超采会使地下水失去天然平衡,地面的污染水与地下水交换,形成污染,这种污染是不可逆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形成地下水超采区164个,漏斗总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超采区面积达8.9万平方公里。
显然,应对水污染形势迫在眉睫,治理更是刻不容缓。宋献方认为,要以解决北方资源型缺水、南方水质型缺水为契机,将水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利用摆在突出的位置,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并提高水的利用率,搞好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现阶段,对于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已然有了成熟的方案,而相关内容正与此次积极布局水站设置、联网监测密切相关。根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实施情况的报告》的相关建议,对于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健全,首先,要进一步加大水污染防治资金的投入力度。中央财政要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研究采取专项转移支付等方式,实施“以奖代补”。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规范化发展,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促进多元融资,吸引和扩大社会资本投入。其次,完善环境监管机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其中,充分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监管能力,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等新模式,来提高监管水平等表述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