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之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毫无例外地被串连在了这个拥有超过60亿人口,230个国家的地球上。至今,GPD仍然是最被广泛认可的经济发展衡量指标。
西蒙·库兹涅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大量的数据发掘与研究,创造了GDP这一概念。美国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保罗·萨谬尔逊曾这样评价他:“西蒙是20世纪经济学的巨人,他是测算国民收入的奠基者,他开创了计量经济学的历史。”
哥大“学霸”
与不少知名经济学家相同,西蒙·库兹涅茨成长于一个犹太家庭。1901年4月30日,西蒙·库兹涅茨出生于沙皇统治下的俄国。
由于父亲常年在外经营皮草生意,因此库兹涅茨的童年几乎由母亲陪伴度过。十月革命后,16岁的他成为列宁格勒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的一名学生,自此投身于他钟爱一生的经济学研究领域。
两年后,库兹涅茨被分配到苏联中央贸易联盟统计处。在此期间库兹涅茨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1920年哈尔科夫工厂雇员的货币工资》。从论文的题目就不难看出其研究方向开始向计量经济学倾斜。
然而伴随着苏联急剧的社会动荡,库兹涅茨最终选择了离开故土,远赴美国投奔父亲。1920年,19岁的他来到了美国,并如愿考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院。
在这个诺奖获奖人数仅次于哈佛大学的高等学府,库兹涅茨的天赋很快得以释放。大学期间,库兹涅茨先是成功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双学位。随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深造,主攻经济学。
学霸库兹涅茨只用了1年时间,便在1924年完成了学业并成功取得了硕士学位。优异的成绩最终为库兹涅茨迎来了特别的“瞩目”——美国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米切尔教授,他向年轻的库兹涅茨抛出了橄榄枝,并成功将他招入麾下,耳提面授。
成为米切尔的关门弟子后,库兹涅茨开始从社会制度角度研究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米切尔所在的传统经济学派尤其重视制度因素对经济生活的重要作用。
背靠导师米切尔的大量经济数据支撑,库兹涅茨很快就继承了老师的衣钵并同时开始了自己的研究。1925年,库兹涅茨发表了其博士论文《美国零售和批发贸易的周期波动》。这一论文的发表不仅得到了核心期刊的垂青得以刊登,同时也令他成功落户美国。
编纂“经济大数据”
在顺利拿到哥大博士学位后,库兹涅茨经由米切尔推荐来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任职。然而这里的工作被大量非研究类事务占据,这让多年习惯于冲锋在研究一线的库兹涅茨深感不适。
不断被是否需要“逃离”困扰的库兹涅茨反而在“压迫”中逐渐坚定了自己的治学信条——具体而真实的数据最能反映问题的实质且最富有说服力。
尽管繁杂事务占据了很多时间,但是他仍利用工作之便,耗费一年多的时间访问了许多企业总经理、总会计师和经济法庭的律师;同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如各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生产与销售状况,从而获得几十万个真实的数据,并做了几万张卡片,为他的研究创造了好的条件。
最终,他选择了离开。随后进入到由导师米切尔组建的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
坚信数据研究之于经济学科重要性的库兹涅茨开始对美国政府发难。他认为美国政府在宏观经济统计资料的搜集工作上有着明显的“失职”。随后他毛遂自荐、亲力亲为,前往华盛顿特区任职,负责计划和指导国民经济统计工作。
直至1934年,库兹涅茨携1929—1932年全国第一次国民收入估计数重归大众视野。这份报告中揭露了这样一项事实——美国的国民收入从1929年的890亿美元下跌到1932年的490亿美元,当血淋淋的经济数据出炉后,股灾给经济运行带来的破坏终于得以量化,全国为之震动。
1937年,库兹涅茨出版了他的专著——《国民收入和资本构成》,书中概括地说明了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定义和估算方法。1941年,建立在这一专著上的《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一书问世。书中,库兹涅茨利用大量的统计资料详细地研究了国民收入及其构成的含义,自此形成了估算国民收入的方法,建立了现代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
1944年召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大会(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把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的主要工具。
在国民收入核算的研究中,库兹涅茨做了大量的数据调研。任职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期间,库兹涅茨发表了《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一文,其中辅以了大量英美等国50年间的生产水平与经济增长情况。
他从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中揭示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的理论, 提出了各国经济增长的长周期平均为20年的观点,并证明这种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受人口增长率变化的影响——这个理论后来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库兹涅茨周期”。
1933年以及1938年,库兹涅茨的《工业和贸易的季节性波动》、《商品流量与资本形成》相继出版。他进一步在书中解释了长周期理论根源,对经济波动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1971 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知名俄裔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以表彰他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