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一个有支撑线的经济增长
2018-04-03 22:01: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6.5%:一个有支撑线的经济增长

实现有质量的增长才能推进高质量发展,掌握这条支撑线的根本,就在于要正确把握稳与进的整体关系,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智库观点

胡敏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了2018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指标,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确定为6.5%左右。在我们已经作出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个重大判断的时代背景下,该如何看待这个GDP增长率?

一种意见认为,在我国经济总量和综合经济实力稳居世界第二位的情况下,可以淡化经济增长速度,应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集中到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来,着力于推进高质量发展,对速度增减可以有一定的容忍度。也有一种意见认为,要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既定的硬经济指标,这几年经济增长速度不能破6.5%这个下线,何况稳增长目的在于稳就业,在近年我国经济增长尚处于下行态势下,还是要求国民经济有一个稳健的增长,避免经济出现“硬着陆”。更多的意见则认为,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结构、效益是有机统一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保持有质量的增长和取得有增长的效益。

既要有容忍度又要有支撑线

比对最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确定年度经济增长目标时,语言都比较谨慎。比如,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6.5%—7%,这考虑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能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结果2016年实现了6.7%的经济增长,全年GDP总量是74.7万亿元。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的目标。去年我们实现了6.9%的经济增长,全年GDP总量达到82.7万亿元,大大超过预期值,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与质量、结构、效益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这两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也都在1300万人以上,这样的经济增长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

基于这样的发展态势,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报告指出,这一增长速度也是考虑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符合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际。今年还第一次引入了城镇调查失业率这一指标并作为预期目标,这体现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更广泛更充分的就业。

从这几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演变看,随着我国经济增量的扩张、经济基本面的不断好转和经济增长对就业吸纳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对增长速度的认识更加辩证、更加理性、更加包容、更加务实。

如果仅从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完成既定的“两个翻一番”的硬指标看,由于这两年我国经济增长均超出预期,未来几年实际上每年经济增长实现6.3%左右,我们就可以完成目标任务。因此,今年确定6.5%左右的增长还是留出了一定的回旋余地,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经济增长速度快一点还是慢一点,我们可以有一定的容忍度。但审视当前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又切不可掉以轻心。

一方面,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依然扑朔迷离,主要经济体政策调整及其外溢效应有很多变数,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还很多。去年我国外贸形势随着国际经济复苏实现好转,但随着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我国进出口形势也存在逆转的可能,这会制约我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今后几年要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有很多坡要爬、坎要过,还要时刻应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出现的可能。

这几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中,都始终强调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任务,并把“稳增长”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这说明我们对保持经济适度增长还是有这样一条支撑线的。掌握这条支撑线的根本,就在于要正确把握稳与进的整体关系,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只有实现有质量的增长才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只有实现有质量的增长才能推进高质量发展。

关键在于激发新动能促进强改革

必须看到,我们目前一年的经济增量几乎与美国一年的经济增量持平,再实现6.5%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去年我国经济增长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一倍多,在国际环境转暖的态势下,有“水涨船高”的可能,但最主要的是解决好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发展壮大新动能、深化基础性关键性改革等方面作出了详尽部署和具体的行动方案。

创新和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两大动力。要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过去的两年,我们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努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了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着力激发社会创造力,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依然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打造“双创”升级版,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要集众智汇众力,跑出中国创新的“加速度”。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是一个重要契机。过去的经验已经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招。今年,除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破除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和症结;继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积极扩大消费和促进有效投资,形成升级消费与有效投资的“双轮驱动”体制机制,形成供给结构优化和总需求适度扩大的良性循环之外,还要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在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以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健全生态文明体制上面都要取得新突破。

在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方面主要的问题其实也是体制机制的改革。随着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在未来的全面实施,可以预期,2018年将是开启我国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划时代的重要一年,这也为实现6.5%左右的增长提供了体制保障。

改革是要让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释放社会各领域的巨大发展潜力,但对党和国家机构和职能布局来说是一场自我革命,这既是压力,更是动力。要能自觉把利益调整的压力转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其力量源泉就来自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