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存钱、怕欠债、谨慎消费。这是老一辈中国人的理财观念。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家却突然发现,存钱越来越难了。
3月24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上,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表示,从2010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持续下降。
面对这种情况,易会满指出,应该高度重视居民储蓄率问题,防止居民储蓄率过快下降引发的经济金融风险及连锁效应。
居民储蓄增速创历史最低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在演讲中指出: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全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中,居民储蓄是国内储蓄的主要来源。但从2010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持续下降,成为拉动国民总储蓄率下滑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居民储蓄率下降对国民储蓄率下滑的影响占70%)。
从居民储蓄增速来看,近些年来下降幅度较大。从2010年以前的16%下降到了2017年的7.7%,增速降至历史最低值。
从居民储蓄在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来看,这一下降趋势更加明显。2010~2017年,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与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5.4%下降至12.7%,下降了一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但为什么爱存钱的中国人,越来越难存钱了呢?
简单的说,这是因为钱的“去处”多了。这个去处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理财产品多了,存折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第二,不论是贷款买房还是信用卡消费,都让大家的负债越来越高。
对于第一点,易会满说,资管产品体系日渐丰富,为家庭投资提供了更多选择。2013年以来,银行理财、信托、公募基金、私募产品规模合计增长超过2倍,存款则成为这五年间居民主要金融资产中唯一占比下降的资产。
此外,互联网理财的兴起加速了存款分流。以基于互联网理财的货币基金为例,2013年以来出现爆发式增长,规模由不到1万亿元迅猛增长到2017年末的6.74万亿元,其中仅2017年当年就增长近2.5万亿元,而同年储蓄存款增长只有4.6万亿元,分流效应显著。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自1998年3月诞生第一家基金公司至今,我国公募基金已历经20载。到2018年,公募基金数量已超5000只,管理资产规模超12万亿元。
同时,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联合腾讯金融科技智库共同发布《互联网理财指数报告》显示,2017年年底,中国互联网理财的规模为3.15万亿元,并预测2018年年底互联网理财规模有望达到5.36万亿,按照5亿多互联网理财客户计算,人均约1万元。
“房地产吸引了家庭大量资金流入”
居民理财的方式越来越多,这是可喜的一面。但同时,居民负债率的不断上升,则需要警惕。
易会满说,储蓄率下降还伴随着居民家庭杠杆率的快速提升,2013~2017年,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由33%升至49%。其中,房贷是最主要的因素。
房地产吸引了家庭大量资金流入。在城镇化进程推进、房价持续升温背景下,家庭收入中投向房产的比例大大超过存款配置。2016年和2017年,居民贷款增量连续超过存款增量,开始由资金供给方转变为资金需求方。
中国社科院此前发布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居民购房抵押率升至50%,已经接近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苏宁金融研究院表示,美国居民部门债务率从20%提升到50%以上,用了接近40年时间,而中国只用了不到10年,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飙升速度之快可见一斑。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说,后来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直接表征就是美国低收入阶层大量举债买房。
▲1985年~2010年美国人可支配收入存款率走势(来源:圣路易斯联储)
▲1985年~2010年美国住房自有率走势(来源:圣路易斯联储)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注意到,目前所采用的家庭债务/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测算方式可能低估了中国家庭部门债务问题的严重性。
对于储蓄率下降所带来的影响,易会满建议:一是回归资管业务代客理财的本质,打破刚性兑付;二是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背景下各种金融行为的规范;三是加快推动银行资产证券化,积极应对负债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