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租公寓“出埃及”记
2018-01-18 18:58: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长租公寓“出埃及”记

先知摩西向海伸杖

却没有大东风使海水一夜褪去

在长租公寓们面前

红海依旧是红海

资本市场里没有耶和华与神迹

一出发即面临“红海”

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背后是法老的大军追逐,可毕竟有上帝垂青,分开了红海天堑。

与他们的命运不同,2017年的长租公寓却是一头撞进了红海之中。它们感受到了迫切,也有着指引,可是却不会有先知告诉他们应许之地的模样。裹挟在其中的人们,唯有摸索向前。

2017年,各路人马的持续涌入、产品与需求的错位、租赁回报率的走低无疑不是长租公寓所面临的困境。政策的东风诚然激活了租赁市场,可是随东风而来试图抢滩市场的企业和资本,却也将滩涂染成了一片红海……

目前排名前三十的房企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已涉足长租公寓,比如万科早已布局的泊寓,已经在22个城市获取7万间房源,其三年拓展目标是45万间;比如央企保利地产,同样也制定了三年剑指30万间的计划;还有去年销售5000亿元的碧桂园,刚刚涉足便放出3年100万套的豪言。最近连资本市场也按耐不住:链家旗下自如获得40亿元A轮融资,平安不动产布局长租公寓、未来三年目标资产管理规模100亿元……

可以说各企业、资本在长租公寓领域的密集发声,让从业者感慨行业春天到来得是如此迅猛。却也让市场拼得刺刀见红。自如COO梁占华说,2015年集中式长租公寓的门店增长率不足15%,但是在2016年增长率接近35%,2017年为40%,发展非常迅猛。当然迅猛的另一面,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这似乎成为了一个未曾出发就已经步入红海的行业。

链家高级副总裁陶红兵表示:“如今的长租市场就像两年前的众创空间,以及一年前的特色小镇,各路资本都进来了,但资本热潮过后,还要看各方是否想长期做这事。”

因此,风口之下洗牌也在同时进行。去年一年,包括GO窝公寓、Color公寓和好熙家公寓等几个长租公寓品牌因经营不善而退出市场。还有一些公寓选择被并购,例如深圳的V客青年公寓被魔方公寓并购。看上去,它们乘风而来,却终没有跨过这道残酷红海。

“红海”不仅限于同行竞争

但红海的成因完全是因为同行厮杀的焦灼么?

“红海主要是基于获取物业资源竞争的恶性化而言,开发商为扩大规模,利用资金优势,进入市场抢楼,加剧了拿房成本。”新派公寓创始人王戈宏表示,目前的行业呈现出红海趋势,本质上还是产品与需求的缺位造成的。从面向城市青年居住产品端来说,远远没有多少合适的产品,根本没有满足巨大的市场,恐怕连蓝海都算不上。“这是品牌加资本的行业,不是简单装修与物业管理,未来要拼的还在于品牌与特色。”

而熊猫公寓CEO王玺龙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目前的公寓从业者相对于整体存量公寓市场来说还是太小。未来发展空间不是30%或50%,而是 80%的提高空间。

换句话说,红海之所以出现,并非是因为市场饱和,而是人们拼杀错了方向。

毕业后就在北京工作的刘东(化名)向记者感慨,长租公寓产品让他多了种选择,但合适的长租公寓并不多,主要原因在于价格的高昂。

刘东这类人群并非个例。链家研究院《集中式长租公寓白皮书》指出,中美两国的青年公寓人群分类大致相似,蓝领工人占比超过一半,金领占比在 5% 左右。不过,目前在市场供给方面,按照房源能够容纳的入住人数测算,相较竞争炽热的白领市场,两端的蓝领和金领公寓拥有更高的增长空间。

“很少有企业在研究消费客群的居住产品特性,这是目前行业面临的一大问题。”王戈宏觉得,企业要找到产品的分层定位,而非单纯地进行产品复制。

越过“红海”还有死亡陷阱

越过厮杀激烈的红海?长租公寓就能够找到自己的应许之地么?

当然不是这么简单。红海的对岸,还有资金杠杆和规模陷阱在等待着这些冲杀出来的长租公寓产品。

事实上,运营和盈利模式一直是长租公寓普遍存在的难题。长租公寓盈利最大的问题在于:相比房价,房租投资回报率偏低,但与此同时,房租跟收入水平相比又不低,这导致租客在房租承受力上有天花板。

“要解决长租公寓盈利难的问题,核心在于能否找到便宜的房、便宜的钱,以及行业扶持政策能否得以落地、减免相关税费。” 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指出。

但“找便宜的钱”同样也存在致命陷阱。由于长租公寓回报周期较长,依靠项目自身的现金流无法支撑,所以长租公寓大多运用加杠杆的模式进行扩张。

链家研究院《集中式长租公寓白皮书》显示,目前自持型地块的土地成本仍然过高。北京已成交的四块全自持的地块楼面价均在25000元/平米以上,假设建安成本3000 元/平米,运营成本粗略按50000元/m平米,各种税费按照17%计算,以目前周边自如的租金水平来算,想要实现回本要超过25年,甚至有的地块能到50年。如果用以往的高杠杆模式拿地,存在极高的资金链风险,如若叠加去杠杆的政策环境,盲目扩张的企业将会陷入困境。

“规模的快速扩张很可能是陷阱,而非效率。”链家研究院院长杨现领指出,1万间与5万间的规模所需打磨的能力完全不同,做到1万间,不等于可能做到5万间。但如果能够做到50万间,就有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做到数百万间。换言之,这个行业的突出特点是,规模效率的变化曲线是非线性的。

杨现领指出,第一个5万级别的门槛是最难跨越的,这也是为什么95%的品牌公寓企业规模都小于这一量级的原因。同时,这一量级也是大量企业的“死亡陷阱”,扩张过快,试图快速突破,特别是高杠杆驱动的扩张,基本都要以死亡为代价。

编辑:心机的小编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