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德宏 本报记者 程小旭
张掖市民乐县是甘肃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之一,总人口24.9万。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了解到,该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8949户35750人减少到2017年的1523户5015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16.4%下降到2.45%。变化的背后是该县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扶志”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并在“扶智”上下功夫,促进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成为脱贫的主导力量,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从而达到扶贫见效、农民致富。
扶志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民乐县内的55个贫困村分布在祁连山北坡和童子坝河周围,其中47个祁连山北坡的贫困村海拔均在2500米以上,历史上只能种植青稞、大麦、油菜等农作物,沿童子坝河滩的8个村子,土地贫瘠,供水紧张,农作物产量远低于其他村。用群众自己的话说,海拔高,气温低,不能发展种养业是天然的,贫困落后是必然的。有了这种保守思想,群众安于现状,发展生产经营的意识不强。
想要摘掉穷帽子,先要摘掉“穷思想”。2011年以来,民乐县把55个贫困村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脱贫致富信心、凝聚扶贫攻坚合力为切入点,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县委组织沿山7个乡镇党政领导实地考察调研,集中座谈研讨;带领沿山贫困村干部赴外考察,开阔眼界,寻找致富产业;同致富能人座谈交流,听取发家致富的经验;邀请民乐籍外地工作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或为家乡介绍优势产业。
思想的解放,带来了产业模式和经营理念的变革,农作物种植实验在沿山高海拔高寒贫困村陆续开展。南丰镇何庄村是“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开展后第一批开展中药材实验种植的村子,刚刚引进板蓝根、黄芪等中药材种子时,村民都比较抵触,大部分人认为穷山恶水连青稞都收成不好,种技术含量高、生长条件严苛的中药材是“瞎折腾”。为了蹚出一条农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村干部带头试种,主动承担实验种植的风险。一年下来,板蓝根实验种植成功,黄芪长势良好,群众也开了眼,第二年陆续开始推广。观念一变天地宽,现如今,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均在沿山各贫困村试验种植成功,民乐县祁连山浅山区冷凉经济新产业带已经形成,彻底颠覆了祁连山浅山区传统种植结构,中药材、马铃薯、食用菌、草畜业已经成为了贫困村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
扶智促使优势产业崛起
在有了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基础上,民乐县以问题为导向,紧盯解决农民种什么,没有种植技术怎么办,种出来的产品如何销售,如何保证农产品价格稳定,如何避免谷贱伤农的现象发生等问题,着力在“扶智”上下功夫,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该县广纳民智调结构,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通过土地整理、加大规模补贴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大力发展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小杂粮、饲草等特色产业,贫困片区特色产业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总种植面积的78%左右,耕地面积大的相对优势逐步转化为促农增收的绝对优势。
该县聚全县之力开展30万劳动力技能培训,至目前已经培训多轮次,实现有培训需求的贫困户劳动力培训全覆盖,每户贫困户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2门致富技能,19个贫困村全部实现“一村一名技术员”目标。基本实现“村有一项特色产业、户有一座种养棚圈、人有一项致富技能”,沿山贫困地区特色扶贫产业带整体成形。
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提高民乐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民乐坚持农业全产业链打造,扶持成立贫困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6家,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加快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冷链物流体系,全力建设全省中药材、马铃薯、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大县。
民乐县是传统的马铃薯种植大县,该县从种薯的培育到商品薯的种植、加工、销售,已形成成熟的产业链条。欧洲知名的马铃薯加工企业荷兰爱味客集团以及万向德农、丰源薯业、西域恒昌等国内知名马铃薯加工企业均落户民乐,形成了马铃薯繁育加工产业集群。甘肃天润园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建成的西北首家马铃薯休闲食品生产线填补了甘肃省无马铃薯主食化企业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