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察
胡敏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个核心关键词就是“高质量发展”。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其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不仅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当务之急还要谋划和设计科学的考评体系,以高质量的考评顺应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各级干部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和自觉性。
何为高质量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显然,高质量发展,是针对高速度增长而言的。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完成了以发达国家为标杆的速度赶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基于这样的基本经济特征,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是实事求是的。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已经不需要过度关注经济增长的短期波动,在经济增长可以接受的基本稳定和平缓区间内,应将经济发展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提质增效上,必须抓住经济转型升级的“时间窗口”,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实质是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衡量经济发展就需要以高质量作为新的指挥棒。
高质量发展,表现在经济领域,就是要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匹配,体现为不断适应需求端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供给端的产业素质、企业活力、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体现为三次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技术结构的升级化、资源能耗使用的递减性和劳动力结构的适应性;体现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性、整体性、包容性和开放性。也体现为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形成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的经济体制,构建起政府、市场、企业主体之间的善治关系。当然,由增长转向发展,高质量发展内涵也跳出了纯经济领域,外延拓宽至国家治理能力、社会治理水平、生态文明体系和民生权益保障,乃至于体现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价值感的诸多方面。
以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来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新的历史起点和时代条件出发,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我国发展必须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而且要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高质量发展既然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而且在实践中还在不断拓展,设计比较科学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等等,就是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一项挑战性、开创性工作,既要针对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立足国情,又要放眼世界。加快建立适应、反映、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评体系,更加注重反映发展的质量、结构和效益,更加注重反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变化情况,更加注重反映人民群众多样化美好生活需求,全面展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目的就是能以高质量考评引领和驱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工作的着力点在于:一是能设计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比较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二是能适应现代化发展进程,在创新发展中对评价指标予以不断调整、不断修正;三是能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形成反馈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四是广泛借鉴国内外比较成熟和广为接受的经济社会发展测评体系和最新研究成果。
从“十二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设计中,我们就按照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和资源环境四大类确立了24个或25个预期性和约束性指标,比较好地引导了经济社会发展指向。还有许多发达国家包括我国学者在内研究和评价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创设的一系列指标体系、方法和逻辑等等,都是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重要的参照系,可以广为借鉴。
关键还是要转变观念和落实责任
当然,任何考评还都是面上的,指标体系再完善,关键还是要实实在在地落实。彻底从GDP挂帅转为高质量发展挂帅,不仅是改革创新,更是责任担当。
要将追求高质量发展成为充分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力有序做好经济工作的新的指挥棒和驱动力,关键还是要形成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和体制机制,将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等必须与选任干部的绩效评价、政绩考核机制紧密联系起来。这也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的真实用意所在。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