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是新三板的风险释放期,下半年则是政策推出期。
新三板在线 · 文/郭净净
“2017年的新三板市场表现,跟我今天走路姿势类似。”
11月23日下午,在申万宏源2018资本市场年会上,运动拉伤腿部、“一瘸一拐”走上台的申万宏源新三板研究主管刘靖幽默地说。
这一天,三板做市指数报收994.53点。“已经低于该指数两年前的起始值了,可以说表现非常差。”新三板市场的做市这条腿显然是“瘸着”的。
但新三板市场的另一条腿——一级市场的融资还在正常走路。据统计,2017年新三板的年融资额预计保持在1000多亿元,“定增发行市场看似没有受到市场低落表现的影响”。
刘靖预判,2020年之前,政策仍然是最重要变量,未来几年新三板将以分层为核心推动制度完善,但目前仍未有明确时间表和改革路线图。
申万宏源年度总结报告预计,明年(2018年)上半年是新三板的风险释放期,明年下半年则是政策推出期,将迎来一波新的机会。
市场整体趋冷但IPO火热
回顾2017年的新三板市场,刘靖认为,这一年,在经历年初短暂的热度之后,整体趋冷;但并非简单全面遇冷,而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出现“冷热不均”的生态状况。
首先,市场趋冷。一是新增挂牌锐减,摘牌数量激增,新三板由“大扩容”进入“存量市场”;二是做市家数下降,做市交易占比下降,做市指数跌破千点。
申万宏源最新研报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1月15日,2017年新三板共新增挂牌2022家,相当于2016年的40%、2015年的56.7%;与之相对,2017年新三板已经摘牌536家,接近2016年的10倍。
同时,三板做市指数在2017年1-3月经历短暂上行后进入漫长下跌通道,于2017年11月13日跌破1000点大关。截至2017年11月24日,三板做市指数收报994.60点。
刘靖认为,造成做市交易如此低落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2016年业绩严重低于预期,今年上半年新三板企业整体净利润仅增长7.7%,做市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更是-16.7%;二是“三类股东”问题困扰,优质企业退出做市或者停牌应对,导致三板做市指数陷入恶性循环;三是500万元的新三板投资者开户门槛高,交易型资金不足,产品到期减持压力渐大,供需不平衡。
但新三板市场的局部却表现火热。比如IPO辅导数量大幅增长,并购数量大幅增长;Pre-IPO融资偏热,使新三板维持了1000亿元以上的年融资额。
申万宏源的数据显示,2017年新三板定增融资下行不明显,截至11月15日的全年融资已达1129亿元。整体融资表现平稳,但融资结构发生变化,融资周期拉长的同时,净利润3000万元以上的公司成功融资占比明显上升,“中小企业拿到资金比2016年更难”。
此外,融资结构偏向pre-IPO类项目。2017年1月1日至11月24日,新增346家挂牌公司进入IPO辅导期,比2016年增加77.43%。今年以来,已经有23只新三板相关公司的IPO申请通过发审委审核,其中18家已经上市。
显然,新三板已经成为最大的pre-IPO资源池。
统计发现,截至2017年11月10日,A股正常待审的IPO首发申请公司共457家,其中新三板公司135家,占29.5%;而在创业板等待审核的新三板公司更占到36%。“这个数字明年还会进一步增长,越来越多新三板企业将转去A股。”
新三板还成为A股公司的优质并购池。
数据显示,2017上半年,新三板公司被并购案发生80例,较2016年同期的48例上升67%。对此,刘靖分析称,2017年上市公司并购新三板估值稳定高于新三板定增估值,尤其是能源、地产、信息技术并购溢价相对较高。
呼吁“尽早推出大宗交易机制”,明确改革路线图
如今,“被套住”的投资者比较郁闷。新三板市场的股权化明显,二级市场交易者受挫,协议成交占比上升;同时,PE/VC入场,公募、券商资管产品等退出困难。
申万宏源报告显示,2017年2季度和2018年2季度是新三板基金到期的高峰期。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2季度将有81亿元产品到期。2017年到期的产品如果算上1年退出期,到了2018年,产品续期的压力更大。
“2018年新三板主要风险体现在二级市场交易上,预计2018年上半年问题加重,至少百亿产品到期,若在二级市场抛售,做市指数将持续承压。”刘靖认为,在当前市场流动性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如何退出成为重大问题。
具体看来,2017年下半年以来,做市股价的走势已经反映了部分减持的压力。由于新增交易型资金不足,导致边际卖盘决定了股价走向,股东人数越多的公司,跌幅越大。鉴于此,申万宏源建议,“尽早推出大宗交易机制”。
事实上,尽管2018年资金端风险较大,该机构预计降门槛仍非政策重点。“短期新三板市场投资功能仍远远大于交易功能。”
投资者乐观不起来,新三板对企业的吸引力大大降低。除了挂牌门槛上升和规范成本增加外,不少新三板公司转板冲动不减。
这就导致新三板存在两大隐忧。
一方面,存在大企业少挂牌和不断流失的倾向;大企业对于流动性有诉求,新三板当前还无法满足,停牌、摘牌倾向明显;而优质大企业是新三板建立独立市场,培育流动性不可缺少的。
另一方面,PE/VC扶持的优质企业挂牌倾向下降;前几年VC投资企业时以挂牌新三板做为对赌目标还比较普遍,新三板是VC的投后管理市场和退出市场。“目前来看,新三板的规范功能仍吸引VC扶持一些企业挂牌,但不利因素使得该比例下降。”
2020年前政策仍是新三板最大变量
“当前新三板的问题和困难,反映出市场的不成熟。”在刘靖看来,这种不成熟从挂牌企业、投资者到市场机制均有所体现。
具体表现在,挂牌企业变现预期过高、信披意识淡薄;投资者A股化的投资思维不成熟;更重要的是,市场机制极不成熟,挂牌、摘牌、交易、融资、分层、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都有改善空间。
“我们预计到2020年之前,都是新三板的基础制度优化和成形的阶段,政策将是最大的变量。”刘靖认为,目前新三板政策的推出路径,已经从自下而上的创新变为自上而下的管理。要想短期推出一篮子全面改革政策不太现实。”
鉴于此,申万宏源这份年度总结报告预计,明年(2018年)上半年是新三板的风险释放期;明年下半年则是政策推出期,迎来一波新的机会。
实际上,从管理层公开讲话看,2018年改革的主线将是优化分层。申万宏源认为,分层制度与发行、交易、信披等一系列“权利”和“义务”联系在一起,服务于挂牌公司和投资人,“分层改革是用一篮子制度去优化市场的过程,如果要分先后顺序,预计是先‘义务’再‘权利’,先规范再给权利。最先影响的是资产端,然后再是资金端。”
“这也是新三板的‘供给侧改革’。”毕竟,新三板引入规模大小不一、行业多、对资本市场诉求各有差异的公司,同时拥有既有长期PE/VC,又有短期交易者,既有战略投资人,又有财务投资人的新三板投资者。
而多元包容和市场化恰是新三板最大的优点。只有通过分层,才能使得监管层、投资者和挂牌公司均受益,节约各方面监管、决策和规范成本。
申万宏源坚信,分层是交易方式、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信息披露义务、融资方式等制度的基础;分层的目的是为多元化的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以满足市场不同需求;分层应该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分层的目的不是区分好公司和烂公司,而是根据不同风险特征进行分类和归集,要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决定权,让其权力(流动性等)与义务(信息披露等)相匹配。
在这个基本态度下,申万宏源提出其对于分层改革的具体建议。
首先,既要制定标准,也要让企业有自由裁量权。其次,基础层应多些自由少些管制,创新层着重培育一批规范的企业;精选层宜解决流动性问题;分层标准可混合财务、信息披露、公司治理、股权分散度等进行。第三,在差异化权利方面,应该与发行和交易紧密结合,在投资者门槛、交易方式、甚至未来转板制度等方面提供不同制度安排。
“分层改革是长期任务,宜尽早明确改革路线图,给市场预期和信心。”刘靖表示,对新三板仍长期坚定看好,但各方参与力量都要认识到一个新市场从形成到成熟是个长期过程,投资者应根据每一年市场不同制度变化调整投资思路。
(文中图表均来自申万宏源研究报告《风险与机遇并存—新三板2018年投资策略报告》)
本文出品:新三板在线。作者:郭净净。
转载声明:本文为新三板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为侵权。
风险提示:新三板在线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投资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