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7月20日收盘,上证指数创出阶段性反弹新高,且距离3301前高点仅有一步之遥的空间。与此同时,上证50指数再度上演“强者恒强”的格局,7月21日指数更是创出了两年新高,其强势表现出乎市场的预期。
实际上,从今年的市场表现来看,较2016年相比,股市整体波动率仍低于2016年,但市场指数以及个股分化的程度却非常明显。
一方面是上证50指数的迭创新高,另一方面则是创业板指数创出股灾调整以来的新低点,而在此期间,有的优质股票创出历史新高,复权后累计涨幅超过百倍乃至千倍,至于有的中小市值股票却并未在反弹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升幅,而当个股遭到市场调整的压力,则迅速创出新低,市场分化迹象尤其显著。
或许,存在一种思路,即优质白马股符合价值投资的理念,即使股价迭创新高,依旧未有远离其股票价值运行中枢的合理区间,且并未受到监管环境的过多干预。但,对于部分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中小市值股票,以及上市后不久出现业绩变脸的次新股而言,却难逃“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压力,而当股价有明显的异动走势,则可能会引发监管环境的收紧要求,甚至触发“特停”“自查”等风险,由此对股价的继续反弹构成了不少的压力。
进入2017年,沪市上下震荡空间不足300点,但个股震荡幅度却远远超过同期市场的波动水平,这恰恰体现出当前市场“重个股,轻指数”的一面,同时也暗示出当下市场缺乏整体性的投资机会,而上半年白马股的明显异动,则体现出市场局部性赚钱效应的一面。
今年上半年,股市维持区间震荡的格局,上下波动空间不足300点,而市场指数以及个股分化程度却非常明显。到了今年下半年,料这种局面仍将延续,但全年更可能围绕“抑制资产泡沫”“延续局部性降杠杆”的主基调,而在此期间,股市可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突破表现,或许更需要紧盯监管环境的松紧情况。
回顾此前沪市3301高点以及3295次高点的形成,都或多或少离不开监管环境收紧的影响。其中,前者受压于险资熄火的压力,新增流动性涌入预期大打折扣。至于后者,则受压于IPO的持续加快,加上监管信号的阶段性收紧,则加快了股市次高点的形成。
如今,沪市将又一次进入3250点至3301点核心敏感区域,而这一区域可否形成有效的突破,不仅需要看监管环境的松紧与否,而且更需要股市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以及资金面环境的合力推动,并以此形成合力助推的影响。否则,仅凭借股市存量资金博弈的大环境,而缺乏新增流动性的持续补充,则有效突破这一强压区域,仍稍显困难。
值得一提的是,回顾最近一年多的时间,但凡市场指数进入这一强压区域,往往会引起监管环境的收紧,以及IPO筹资速度的加快,而在IPO一周一批次发行的环境下,每批次核发的数量以及筹资的规模变化,则足以影响市场合力的形成,并从一定程度上决定股市可否形成有效突破的命运。
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的市场环境下,股市需要引导更多新增流动性的补充,则需要股市持续性的赚钱效应形成以及股市投资信心的加快提升。在此期间,监管松紧、监管态度就颇显关键,而一旦市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以及资金面环境的合力推动格局,则将会是股市形成有效突破的良好契机,当市场赚钱效应得以有效激活,股市又怎么会忧愁新增流动性的持续补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