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淡念 曹良继 作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信达)国内投资和资产管理重点平台——信达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信达投资),自2012年开始差异化经营转型后,连续五年实现了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的迅猛增长,整体资产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业务驱动型的持续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统计数据显示,不包括上市公司信达地产,信达投资2012年-2016年末资产总额分别为114亿元、130亿元、208亿元、300亿元、428亿元,2016年末资产规模为2012年末资产规模的3.8倍;归母净资产分别为40.8亿元、51.1亿元、62.9亿元、72亿元、101亿元,2016年末归母净资产为2012年末归母净资产的2.5倍。 信达投资裂变的背后,是其差异化的战略转型。早在2012年初,信达投资董事长李德燃提出并确立“调结构、谋发展、求持续”的经营战略。 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呈现阶段性新常态,主要表现为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成为基本特征;结构调整阵痛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成为新的发展要求,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不调就不能实现进一步发展;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经济矛盾的必经阶段;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中求进”定为经济工作总基调。对于信达投资来说,只有顺应新常态下国家经济金融政策,才能够实现健康长远发展。随着信达投资相关优质资产和业务注入到上市公司信达地产,原有资产收益率不断下滑,甚至变为固化低效负资产,业务转型升级和资产结构调整是信达投资谋求生存发展的唯一选择。 与此同时,中国信达在完成了作为一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历史使命后,当时启动了商业化转型的战略征程,明确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及问题机构托管清算为主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公司”的转型目标与战略步骤。信达投资最初作为中国信达资本金实体集中管理平台,承担着管理盘活运营中国信达承接的实业类不良资产的任务。随着2008年公司将优质房地产业务整体打包注入上市公司信达地产,信达投资面临着主业空心化和资产低效化的困境,“结构差、资金紧、人才缺”是信达投资当时面对的严峻现实,资产结构、业务结构和资金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公司健康持续发展。要破解以上发展难题,快速扭转发展局面,“调结构、谋发展、求持续”经营战略成为信达投资迅速化解内外部压力的现实方向与必然途径。2012年中国信达转型发展进入全面深化阶段,顺利引入战略投资,公开上市拉开序幕,转型发展逐步进入深水区,引战上市对盈利水平、商业模式、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信达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对信达投资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业务而言,信达投资近年来以净资产收益率10%为标准,不断探索存量资产运作方式,实现资产有效盘活,回笼有效资金,为新业务开拓创造了有利条件。截至2016年底,新增投资在利润贡献中的占比逐步占据主导,增量业务收入比重由2012年的3%上升到当前的70%以上。通过结构调整和市场开拓,不断优化经营模式,信达投资成功实现业务结构转型,初步形成了房地产金融、上市公司投资和PE/VC投资三足鼎立的业务格局,三大业务逐步成为推动公司健康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和重要保障。在房地产金融上,信达投资形成了模式、建立了规模、积累了经验,现阶段房地产投资占到公司投资总额的80%左右。在资本市场投资业务上,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信达投资形成了自身特色,搭建了基金投资平台,集中开展了资本市场投资业务,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成为公司利润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PE/VC投资业务上,信达投资初步探索了模式,积累了经验,为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在对信达投资“调结构、谋发展、求持续”经营战略实践进行理论思考的时候,我们也发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需要注意的倾向和需要解决的课题,例如资金负担不断加大、房地产业务占比过重、市场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培养有待加强、全面管控存在漏洞等方面的问题;又比如该怎样始终如一地把握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控风险保增长,协调好规模与结构的关系、调结构增效益,维护好创新与稳健的关系、以创新促发展,解决好短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提质求持续等,这充分说明,“调结构、谋发展、求持续”经营战略的实施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信达投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坚持并不断丰富“调结构、谋发展、求持续”战略内涵,抓住机遇,求真务实,锐意创新,大胆探索,在做强做优做大中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推动公司健康持续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