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若是有越来越多的政策保障租房人的权益,因买房而焦虑的年轻人,或许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更多的善意。
今天一早,广州楼市爆出大消息:广州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广州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工作方案》,该《工作方案》中提出了中国住房租赁史上可能具有里程碑的一条措施:赋予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学等公共服务权益,保障租购同权。(新政详细内容:http://www.caijingmobile.com/detail/333749.php)
这个政策似乎是一个信号——买房可以不再是人生list上的必选项目,而是一个可选项。
中国真的要进入租房时代了吗?长期住在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子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美国人年轻人应该比较有发言权。
据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Freddie Mac)2017年4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财务状况不断改善,但目前的租房族中,59%的人表示希望继续当租房族,而这个比例在年轻人中高达73%。
美剧风靡的这些年,大略可以了解到美国各阶层年轻人的租房生活。不论是《生活大爆炸》里的年轻科学家,还是《破产姐妹》里的餐厅服务员,甚至《欲望都市》中的曼哈顿精英女性,都心安理得地过着租房生活。
美国年轻人潇洒的租房生活,或许与观念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当地有序的租房环境。美国租房法规较为周全,对于租金的涨幅、退租方式都有明确规定,尽可能地保护租房者的权益。
许多美国人认为,买房子本质上也是租房——房东是银行。在贷款还清之前,房子是银行所有的,如果断了月供,银行随时有权利把房子收回去。
与投资房产相比,一部分年轻人更愿意选择投资自己:把攒下的工资用来读个MBA,或者去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又或者找个向往的国家补一个gap year。
归根到底,选择不买房最主要的原因,是基于经济上的考虑。
根据英国咨询机构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在2017年初发布的报告,香港、孟买、北京和上海这四个亚洲城市是全球房价“相对最贵”的大城市,人们可能需要储蓄三十年才能买到一处普通住宅。
在这样的情况下,买房对于生活质量的影响,几乎是必然的。
几年前,西班牙《世界报》曾刊文《遏制全球经济的爱情》,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但现在,年轻人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在房价一路狂飙的这些年,人们戏称,“丈母娘刚需”是推高房价的根本原因。这背后折射的是一个十分无奈的现状:对于走入婚姻的年轻人来说,出于对子女教育、医疗等资源的考虑,人们不得不咬牙背上房贷,别无选择。如果可以选择,谁愿意放弃眼前的岁月静好,非要负重前行呢?
有一本书叫做《一间自己的房间》,衣食无忧的英国女作家呼吁:没有独立的住房,何来独立的精神?然而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偏偏是为了独立的住房,束缚住了独立的精神。
将来,若是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出台类似文首提到的政策,因买房而焦虑的年轻人,或许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更多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