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平专栏 | 理解中国经济奇迹的关键 — 产业集群
2017-07-19 06:48:00 来源:搜狐财经

  

  文 | 孙洛平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无论专家们对中国经济奇迹是如何地难以理解,但中国经济奇迹却是我国的人民脚踏实地干出来的。因此,只要我们愿意面向实际加以观察,就应该可以发现产生中国经济奇迹的内在机制。

  我国那些具有竞争力的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个地方集中力量只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形成所谓的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的内部一般以家庭或小企业为独立生产单位,相互之间组成高度细分的分工网络,由此形成的竞争力足以让大城市不敢小觑。

  为什么在那些人力资源、资本实力、市场规制、企业制度等方面都缺乏优势的中小城市,反而会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生产模式呢?

  是不是它们为了克服大资本缺乏的劣势才不得已而采用产业集群的生产模式呢?

  其实不然,因为这种解释暗示要是有大资本来组织同样的生产将会更有效率,而现实情况几乎恰恰相反。在我国,一些中小城市以产业集群方式生产的产品,其竞争力往往要比中心城市生产同类产品的竞争力更强,以至于中心城市不得不退出相应的市场。

  组织一种产品的生产,依靠什么来形成竞争的优势,尤其是当其他的竞争者也可以生产同样的产品时,靠什么形成比其他竞争者更强的相对竞争优势?

  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通常是从良好的公共设施、宽松的融资条件、高素质的人才、完善的市场规制、高效率的企业制度等方面寻找原因。

  这种做法一般来说是没有错的。可是用这些条件来对一些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就未必愿意坚持这样的解释思路。原因是这种“经济发展条件比较法”似乎完全不适用于产业集群现象。

  我们想要说明的观点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活力正是来自于那些以传统的观点看起来一点优势也没有的地方。

  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20世纪70年代末,杭州桐庐县的小镇——分水镇,利用当地山里的细竹子做笔杆,在儒桥村大礼堂办起了第一家笔杆厂。此后,一家一户的作坊就在相互模仿中延伸开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一人带动一家,一家带动一村,一村带动全镇,全镇辐射周边,从义乌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形成一个“世界人均一支笔”的产业带。

  2004年,分水镇有制笔企业632家,以制笔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企业1290家,另有各类工商户3000余家,销售到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各类笔达45亿支,销售额17.5亿元。(摘自李毅:“分水镇制笔产业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第1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152页。)

  请注意,发展成为面向全世界的工业生产,生产者只要是个农民就可以了,小镇的经营环境足矣,而且生产起步可以从作坊开始。还有什么经济发展的条件能比产业集群的要求更低呢?

(完)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