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财经麻辣姐
阅 后 即 焚
我们享受收藏和浏览带来的“获得感”,信息本身是否真实、是否有用,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事情。这是现代版的“买椟还珠”,一种病态行为模式。
免费信息专门负责收割注意力,而注意力是现代社会中唯一刚性的稀缺资源。
很多人用买买买(物品或者“干货知识”)来缓解焦虑情绪,其实正好搞反了:买买买不但不能缓解焦虑,它恰恰是你焦虑的根本来源,是你被“错失恐惧症”绑架之下的饮鸩止渴。
现代版的“买椟还珠”
在拍照这件事上,我应该算是女人中的异类——很少拍照,也从来不自拍。不过,生完娃后,我却进化为专业狗仔队级别的摄影师,恨不得将娃的成长过程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记录下来。结果就是,在不到两年时间里,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就差不多占满了一个1T的移动硬盘。
直到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无论是我和家人,还是孩子自己,永远都不会将这些图像资料全部看一遍。甚至于,我想从中挑选出一些特别精彩的照片单独存放,也已经变得不可能。这意味着我必须首先把上万张照片一一浏览、比较、精选,而我已负担不起这样的时间成本。更奇怪的是,即使领悟了这一点,我仍然在日复一日,不知疲惫地生产、储存更多的图像资料。就好像,如果不把那些精彩瞬间记录存档,我就会永远错失掉什么。
其实仔细想想,我的这种“症状”也并不是生完娃后才有的。看到一篇不错的微信文章,篇幅有点长而手头刚好又有别的事情,那就点一下“收藏”,以后再看呗。看到有人介绍一本不错的书,就随手放进购物车,等到当当全场五折时,一口气买光购物车里躺着的十几本书。结果你们都能猜到:收藏的文章,再也没打开看过,因为微信上每天都有无数篇更好的文章等着我去收藏;批发买来的书,连塑封都没拆就堆到墙角吃灰去了,因为书柜已经被先到者占满,而不久之后还会有更多的后来者堆在它们的上面。
我发现,这种“发现信息—收藏信息”模式几乎是一种本能反应。在这种反应模式下,收藏不再是手段而是成了目的本身。真正需要的信息,则从“被收藏”变为“被雪藏”,一旦被扔进了容量惊人的信息仓库,几乎再也不可能被打捞起来。跟“收藏”本质上差不多的另一种处理信息方式,是快速浏览。除非是过目不忘的天才,否则,浏览的意义止步于浏览,除了看到信息那一瞬间享受的兴奋感觉,什么都不会留下。我们享受收藏和浏览带来的“获得感”,信息本身是否真实、是否有用,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事情。这是现代版的“买椟还珠”,一种病态行为模式。
“发现—收藏”行为模式
如果细究起来,这种“发现—收藏”行为模式并不是现代人基因突变的结果,相反,它根植于人的基因当中,是远古人类得以生存下来的重要手段。在原始的采集渔猎经济中,“发现—收藏”是一种根本的生产方式,它迥异于后来农耕文明的“种植—收获”生产方式。在“发现—收藏”生产方式下,对于任何看起来可能有用的东西,都先搬回去放着,以备不时之需;对于来自外部环境的任何新消息、新动向,一定要第一时间打探清楚,才能占得行动先机。
这对于原始人类来说,是一种极为高明的生存策略。因为错失任何一种生活必需品、任何一个重大消息,都有可能让自己丧失生存和取胜的机会。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把所有可以收集到的物品和信息都收集起来。很有可能,只有采用了这种策略的人,才有机会将基因传下来;而凡是没有采用这种策略的,都被自然淘汰掉了。结果就是,现代人类拥有无限度占有物品和信息的集体冲动。这是我们的一种生存本能,一种叫做“错失恐惧症”的集体无意识。
不过,这种集体无意识变为现代生活的事实,却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被一股强大力量持之以恒地加以“劝诱”的结果。这股强大力量,就是现代商业。现代商业不断制造出“你值得拥有”的商品和“你值得收藏”的信息,结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采用解释、说服、暗示、话语催眠、欺骗、恐吓等劝诱方式,无所不用其极。其唯一目的,就是唤醒我们潜意识中害怕“错过”的恐慌情绪,自动开启“发现—收藏”行为模式,从而不可抑制地买买买。
必须指出的是,免费信息也是一种商品,只不过我们为此支付的对价不是金钱,而是注意力。免费信息专门负责收割注意力,而注意力是现代社会中唯一刚性的稀缺资源。对商家来说,收割来的注意力可以变现为明码标价的广告位;对于个人来说,免费信息不但不便宜,而且得不偿失——你为此付出了昂贵的机会成本,你的注意力本来可以用在为自己创造更高价值的事情上。
“过载”危机
“错失恐惧症”对原始人类来说,是一种有益的生存本能,但对于现代人类,则可能造成一种灾难性后果。原始社会中无论物品还是信息,都是极其有限的稀缺资源,对于个人来说当然是多多益善。而现代商业社会的生产能力惊人,物品和信息数量呈爆炸式增长,远远超过必要的程度。出现这种情况毫不奇怪,根据商业社会的基本逻辑,社会的生产动机并不是人的真正需求,而是资本的自我增值。人不再是目的,而是作为“消费者”,成为资本增值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就这样,现代人类被突然抛入了物品和信息的汪洋大海。外部环境已经巨变了,但根植于我们基因中的“发现—收集”本能却还来不及变化。“收集”这一行为仍然会激活人类大脑中的“奖励中枢”,从而释放令人兴奋愉悦的多巴胺。对于现代人类来说,“收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无非就是买买买,它能带来廉价的快感。为了持续获得这种廉价快感,我们就进入“挣更多钱—买更多物品/信息”的自动模式,这是“发现—收藏”模式的现代版本。久而久之,就会“购买”成瘾而无法自拔。很多人戏谑地自称为“剁手党”,其实说明我们或多或少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只不过,我们通常将它简单地归咎于自己的自控力太差。
物理学上有个词叫“过载”,意思是当设备承受的实际负荷超过额定负荷,就会导致线路过热、机器停摆,甚至导致电线短路直接烧毁机器。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我们的钱包还是身体,都处于“过载”状态。为了享受“被劝诱”出来的高消费,每个人必须拼命工作挣钱;辛辛苦苦挣的钱,又被投入到“消费升级”后的更高消费当中,永无止境。人成了一部完美的“消费机器”:不是在消费,就是在挣钱去消费的路上。
这种长期“过载”,会让人陷入一种精神紧绷、疲于奔命、心力交瘁的状态,也就是当下人人都在体验的“焦虑”。很多人用买买买(物品或者“干货知识”)来缓解焦虑情绪,其实正好搞反了:买买买不但不能缓解焦虑,它恰恰是你焦虑的根本来源,是你被“错失恐惧症”绑架之下的饮鸩止渴。
那么,作为个体,该如何自救?请听麻辣姐下回分解。
▼点“阅读原文”,听功夫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