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到德国:为生活造便利如何避免一地鸡毛?
2017-05-29 12:59:00 来源:搜狐财经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王牌专栏,20年专注港股,金融名家齐聚,做最有深度的原创财经号。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 文|杨杰东,香港财华社资深撰稿人。

  2017年以来国内刮起了“共享单车”的狂风,膜拜、ofo小黄车、小绿车、小蓝车等在几个月之间覆盖遍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这些“共享单车”在解决人们最后5公里的出行需求的同时,也带来挤占公共空间、无序停放等诸多问题,从而引发无数话题。这股“共享单车”的风潮,最近也来到了德国,单车公司“nextbike”在其首都柏林开始投放单车,借助互联网模式进行租赁活动。

  图:单车公司“nextbike”在柏林地铁站出口的一处停放点。

  笔者打开“nextbike”的App,通过地图搜索便可以顺利找到附近的多个单车投放站。而多数的投放站如图中所示的,单车数量并不多,而且停放次序规整,不影响正常交通。

  图:App “nextbike”显示的在柏林市中心的投放特点:点多而量少。

  在“共享单车”到来之前,柏林有很多形态的单车租赁方式,而且很多人拥有自己的单车。那么此“共享单车”靠什么吸引人们的使用呢?具有吸引力的价格。很多市内向游客出租的单车,日租为12欧元(约为92元人民币);购买一辆二手自行车的价格,由60欧元至150欧元不等(460元~1149元人民币)。“nextbike”的定价策略非常高明:半小时收1欧元,一天最多15欧,如果日租的话3欧,周租15欧,年租只有50欧(46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顾客的租赁时间越久,享受的时间单位租金越便宜,公司以此来增加客户的使用粘性。与前两种过去常见的使用方式相比,显然使用“nextbike”更划算。因为柏林是一个外来人口占多数的城市,很多人并没有购买单车的需求,因此对租赁的需求非常旺盛。

  图:“nextbike”的租金水平:半小时1欧元,但一年只有50欧元。

  “nextbike”是成立于2004年的一家德国企业,专注于发展和运营单车共享系统。目前公司运营3万辆位于德国、美国、英国、新西兰、波兰、克罗地亚、奥地利和瑞士的单车,单车站的维护由当地第三方服务提供商负责,盈利来源为单车的租赁收入和车身上的广告位出租。“nextbike”成立于13年前,但其真正的“迅速扩张”始于2016年。由于获得了新的投标,它于2017年春天向柏林投放了2000辆单车,预计扩展之后,今年共向柏林700个站点投放5000辆单车,也就是说,平均每个站点才有不足10辆。这个扩张速度,与国内“共享单车”的扩张速度比较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了。据说国内一个在今年3月才进入市场的“共享单车”运营商,光在北京城,就打算投放10万辆单车。虽然说国内城市的人口规模远远高出欧洲大城市数倍,但交通道路毕竟是有限资源。如此的单车发展步伐,就像是一个很饥饿的人,遇到了一场自助餐大快朵颐,用力过猛的后果就是出现食滞,消化严重不良。

  人人都认为“共享单车”是一个风口,资本大量进入加上政策鼓吹,一窝蜂的结果必然是产能过剩。如同当初的太阳能产业一样,中国特色的新能源产业总是向戏剧性的方向发展:本意在减轻环境负担,结果造成更严重资源浪费。无序发展之后,无论理想多么美好,现实总能收获一地鸡毛。所以,政策到底应该在新经济形态中扮演什么角色,才是各方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从更广一点的视角来看,“共享单车”被誉为“共享经济”取得的又一个巨大成功。而这几年,共享经济已经在国内无人不晓,在共享经济方面的创业更是雨后春笋。很多人都知道“创业”成功的潜规则就是要“会讲故事”,这样才能吸引到投资人,这个方面某视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作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如果你还不知晓共享经济,似乎你已经被时代所淘汰。共享经济伴随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而生,而在这个似是而非的概念背后,没有人知道它究竟会否成功,但总是有人希望与它沾亲带故。就像是马云在成功之后,他突然就成了无数人的“人生导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人只是揩了“共享经济”的油而已。

  那么究竟什么是共享经济?根据学者Gilan Gertz的定义,“共享经济是一种让人们租借他人所有的资产的一种经济模式”。虽然对方并没有指出究竟“他人所有”是“谁”所有,不过一般认为,共享经济的最大特点是P2P(单对单)模式。人们租出去闲置物品,赚取一些金钱回报,承租人不必去购买就可以享受使用权,双方各取所需,因此闲置资源就不会被浪费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享经济也可以别称为“合作消费”。所以,严格来讲,国内的“共享单车”们并不是共享经济的模式,而是一种“租赁服务”,膜拜、ofo等单车公司拥有单车物权,统一租赁给社会大众;就像是在一般城市的单车租赁商店一样,只不过披上了互联网经济的外衣而已。

  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像是Airbnb和Uber一样,互联网公司只是提供平台,让出租人与承租人能够互相配对,公司赚取交易手续费。这里最关键的一点,是运营共享经济平台的公司并不拥有物权本身,与国内的“共享单车”们有着严格的区隔。而“共享单车”,最多只是神州租车的翻版。因此“共享单车”的所谓创新模式,并不值得过高的赞誉。而且“共享单车”从投入市场到遍地开花,与“共享经济”的理念初衷完全背离。如前面所说,共享经济的基本理念就是将社会的闲置资源利用起来,以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而“共享单车”无序发展的结果,就是城市的单车越来越多,乱停乱放阻塞交通,随意被弃置的坏车无疑是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针对“共享单车”的问题,国内一度十分苛责使用者,认为它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国民素质的丑陋。笔者并不否认有些人确实存在不文明的使用行为,使用完随意停放、破坏车锁等不是一个文明社会的人应当具备的行为品质。然而被外界忽略的恰恰是“共享单车”公司以及政府部门的责任。“共享单车”公司是小黄车、小蓝车的拥有者,自然必须负责对单车的回收与处理,他们不能只负责制造问题,却不负责解决问题;而政府部门是交通规划主要责任部门,越是涉及大量单车挤占公共空间的问题,越是需要对其作出严格的规范,并且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真正起到调节器的作用。

  共享单车出现的种种弊端只是因为单车公司不负责任吗?似乎也不是。针对大量泛滥的单车问题,北京市的交通部门曾经多次约谈单车公司,希望双方商讨出具体的解决办法。而单车公司也确实雇佣专人每天负责单车的回收与调度。不过矛盾爆发的根源是大量单车对公共资源的挤占,像是路权,每个城市已经有严重的堵车问题了,共享单车的爆发式增长让交通拥挤的局面更加雪上加霜。好在5月22日,交通部发布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各城市研究建立车辆投放机制,规范停车点位设置。《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城市人民政府是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坚持“服务为本、改革创新、规范有序、属地管理、多方共治”的基本原则鼓励和规范发展。不得不说,这是政府管理上的一个长足进步。

  共享单车之所以乱停乱放,完全是因为城市空间承载力有限,所以问题的症结还是骑行空间问题,即所谓的骑车空间与停车空间。如果(征求意见稿)对这些空间有明确规定,对于无序发展的单车租赁市场来说,正好开启一个优胜劣汰的趋势。

  中国几十年的现代化建设,让路面越来越宽,交通也越来越拥挤。人车争路、单车与机动车争路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其实凸显出城市规划方面的短板。欧洲一直以来都有单车出行的传统,荷兰更加被誉为“自行车的王国”。那么欧洲在路面规划上是怎么做的?在欧洲很多大城市,与机动车道并行的,总是留出来的“单车专用道”,单车必须在规划的路线上骑行,不得越界到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不然随时会被交通警察拦截盘查;而管理单车出行,就像是管理机动车出行一样严格,而且在很多地方,都有严禁停放自行车的标识。那么那些单车究竟被停在什么地方呢?

  图:德国柏林的路面交通规划:右边为停车位,中间为单车专用道,左边为机动车道。

  首先,在每个地铁站出站口,都有一个专门的停车位置,那里有装备好的停车桩,供单车有序停放。其次,几乎在所有的建筑物之前,也都设置有专门的单车停靠点,这样就避免了无处停放的问题。或者有些规划出来的专门路面,不允许机动车驶入,路边只可以停放单车,合理引导人流与车流。

  图:荷兰莱顿的一处单车停靠点。此处位于桥面之上,旁边是公共市场,单车停放有些杂乱,但并不影响交通,因为没有机动车驶入。

  图:荷兰莱顿街道一隅:单车文化已经完全成为当地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享受单车出行带来的便利。

  最后一点,笔者总是不愿意对人的素质做过多评判,毕竟,制度才是约束人的行为的最佳武器。而好的制度设计一定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念习惯和文明程度。笔者在德国的同学,有一次骑单车出门,无意中骑到了人行道上被警察拦下,警察问说你多大了,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在德国,10岁的孩子都知道骑车要骑在单车道上。无论互联网经济如何发展,它总是要在线下找到真实的投射。这种投射不仅能迎合现实的需要,也有现实的配套,更加一定是为生活做减法,而不是附加更多臃肿的东西。

  ■ 编辑|徐冰莹,财华社财经编辑。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