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辉
近日多只消费白马股减持的消息引发投资者对消费白马股的担忧,有不少投资人认为消费股行情可能会结束,加上一些媒体的煽风点火,这种悲观情绪有所发酵。其实股价上涨减持、股价下跌增持,这种做法在资本市场中非常正常,多只前期涨幅很不错的消费白马股在近期遭到产业资本减持,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要是这些股东在上涨过程中还在不断加仓,那么市场的解读可能会有两种:一种是这些上市公司估计在谋划些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另一种则是这些上市公司的股东脑袋被驴踢了。
增减持与股价的关系
产业资本是否减持与相关个股是否会下跌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而所谓的关系往往是产业资本增持意味着看股东们看好公司未来,因此会为该股投资者带来信心;如果产业资本减持,投资者自然而然就会认为连股东都不看好自己的股票了,所以这个股票不值钱了。如果投资者们抱着这样的心态去炒股,跟着股东去做投资,也是可能有盈利机会的。
但有的人未必会这么想。
股价上涨下跌的因素很多,譬如某家上市公司的实力得到了外界的认可,且投资者都认为该公司未来的业绩会不断增长;又譬如有资讯称某些上市公司在进行大动作,大部分受众认为这对公司当年的业绩有重要提振作用;再譬如有小道消息称有主力资金、庄家进入,公司股价就硬生生被抬高等。
股价下跌的因素也有很多,例如被监管机构严厉处罚导致退市,令资金疯狂逃离;例如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未来业绩预期缩水;再例如研究机构发布看空报告,导致投资者信心受挫;再例如资金选择获利了结,离场时导致股价震荡等。
但从整体来看,大部分令公司股价上涨或下跌的原因都是短期行为,很多事情看起来似乎重大,但对上市公司的发展而言都只是鸡毛蒜皮,可能会对上市公司短期股价有所影响但并不会长期作用下去,这就包括上市公司股东增减持一样,也只是令公司股价暂时走高或走低,大的趋势并不会发生过多变化。
简单而言,无论业绩连年下行的上市公司如何回购自身股份,除非被庄家炒作,其股价也会长期低迷;但业绩持续增长的企业,即便是重要股东减持,其股价也不会受到影响,例如马化腾曾减持自己持有的腾讯控股,腾讯控股却继续创新高一样。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增减持,并不会影响到公司业绩,有些公司此举对股价的影响可以说更是微乎其微。
当然会有投资人认为,上市公司股东、高管对自身的了解更多充分。正是因为他们知道公司未来的发展情况,所以他们可以自己先行一步,知道公司以后发展会好自然会买入、知道公司以后发展变差肯定会卖出。这种忧虑也没有问题,而且还很有道理,只是投资者想得太多了。
A股市场中的确会出现大股东增减持导致股价下行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并不多。产业资本减持某家上市公司之后,其相应的流通股份会增加。在市场流入、流出资金趋于稳定的情况下,流通股的增多会打破这一平衡,即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上市公司的股价也会因此受到一定的冲击。
由此可以这样推导,在上市公司股价上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视为市场买入需求大于卖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产业资本减持释放的流通股份可能产生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释放量相对较少,市场整体的买卖力度依然是买入大于卖出,其股价还会保持上涨趋势;第二种是释放后,买入需求等于卖出需求,那么股价可能会稳定下来;第三种是释放量相对较大,买入需求大于卖出需求,其股价就有可能阶段见顶。
那么买卖需求又是从哪里来呢?实际上还是由资金持有者对上市公司未来预期来判断的,如果上市公司未来发展、业绩持续强烈看好,即便是公司股东持股数低于5%,投资者依然会热情追捧。
如此来看,消费股行情是否会结束需要从多方面来看,而不是根据产业资本减持情况来判断,一是要看相关公司的估值是否已经达到顶峰,二是要看大盘整体表现情况,三是要看机构对上市公司调研了解的信息,四是要看其业绩变动情况,五是要看资金在各个热点板块中的轮动。但无论如何,真正好公司的股价,是不会因为大股东减持而结束行情;在大股东减持后出现行情结束的上市公司,其下跌原因也未必是减持造成的,毕竟下跌因素有一大筐。
完善制度方能更好地缓解减持压力
对于目前的市场,如果出现机构抱团取暖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对某些个股如贵州茅台而言,硬认为机构在其中抱团取暖的话,则有些说不过去。如果对比贵州茅台2017年和2016年的一季报就能发现,其2017年一季度机构合计持股是为2.08亿股,而这个数据在2016年一季度是减少到了2.27亿股,机构持股占比减少。就股东总人数来看,数量从2016年一季度的3.98万人上升至了2017年一季度的6.8万人,这也说明参与这只白马股的散户越来越多。
或许有人认为数据滞后,没准贵州茅台的上涨是2017年二季度开始的。以前复权计算,贵州茅台股价在2014年1月份下跌至每股118元,在近期创下了450元以上的新高。从2016年一季度结束到2017年一季度结束,其股价上涨了150元以上,可见在机构持股减少、散户增多的情况下,该股也一直保持较好的上涨趋势。因此,机构抱团取暖才令贵州茅台股价突飞猛进的说法,缺少实际支撑,不排除市场对股价预期不足而做出的主观判断。
当然也不能排除机构没有抱团取暖,对有发展潜力的个股而言,机构自然会争先恐后涌入,想不抱团取暖都难。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分清逻辑关系,是上市公司具备的“魅力”吸引了机构,而非机构的涌入推动了上市公司。
不过对机构而言,他们也会惧怕上市公司的减持,尤其是大小非减持。有统计曾指出,“大小非”抛售量在股市上涨时期会稍有增加,在股市下跌时期则稍有减少,或许大小非增多的情况对机构而言,也会偷着乐。当然这也有前提,还得是优质的上市公司。
对于大小非而言,减持在解禁期到来后增多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谁不希望自己能多赚点钱?无论企业后期发展如何,与其让自己的股份干巴巴地作为数字存在于系统之中,还不如将其转化为现金以获得更多的投资成本。
至于为什么要不顾后期行情减持,这就和股东的个人需求有关了。如同新股一样,上市的每个交易日都会多多少少有些成交,到了后期股价走高的时候,就会出现成交量的快速放大而打开涨停板。在新股上,很多人都知道新股会连续一字涨停多个交易日,可依然会有人选择要在上市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等股价还处于低位时就卖出,这说明每个人的自我需求程度是不一样的,同理,大股东不顾后期行情如何进行减持也是抱有同样心理的。
市场就是这样存在着各式各样情况的,大小非本能上是有卖出需求的,只不过每家上市公司的减持情况不一样而已。股东发生减持行为,不会因市场好坏与否或经济预期冷暖变化而消失,只要没有政策限制,股东减持这种现象就会一直存在。更何况,即便真有政策限制,大小非还是有办法进行减持的。
对于我国现有的发行制度或限售股解禁后时间安排或交易制度是否合理,不同立场的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观点。如果站在广大股民立场上,他们自然希望上市公司股东的限售股最好永远都不能流通,如此就不会对上市公司股价造成冲击,而且上市公司牢牢把握住股份就不会出现像万科一样的闹剧,这对公司长期发展而言是有利的。而如站在上市公司股东的立场上,他们则自然希望没有限售股存在,而且没有5%的限制,这样就能快速轻松地减持甚至卖光公司股份,早日实现财务自由。因而,在不同的诉求和立场下,这种时间安排和交易制度的设定就不存在合不合理的说法。
目前的交易制度本身而言,其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散户和公司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起到了公司上市、并购、定增之后的股价在一定阶段内稳定的作用,让参与的股东可以在未来实现价值变现。但就执行方面来说,交易制度还是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有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超过5%却没有履行报告和披露义务,证监会给予的处罚相比其套现的资金而言仅是九牛一毛,这意味着上市公司股东的违规成本太低了。
有制度、有监管、可没有实质的严厉处罚,目前看起来能够起到平衡作用的交易制度,实际上是对广大散户极不公平,毕竟违规减持处罚成本太低就是放纵上市公司股东肆意套现。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监管层只有进一步加大监管、加强处罚力度,才能真正有效地堵住制度中存在的各种漏洞,才能让违规者做到无法违规肆意套现。只有处罚力度的大幅提升,才能震慑住上市公司重要股东肆意减持套现的冲动,才能确保A股市场更长远健康发展。据红刊财经。
(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著有《一本书读懂经济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