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风险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
2017-05-21 23:29:00 来源:搜狐财经

  处置风险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

  谭浩俊

  据媒体报道,银监会12日在通报近期监管重点工作时表示,切实防止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有效维护金融业稳定。

  防止“处置风险的风险”,这是很少出现的表达方式,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出现过的表达方式。因为,此前遇到类似问题时,一般都是用积极稳妥、主动谨慎、不要盲目、不要激化矛盾等方式,而不会直接与处置风险挂起钩来。此次银监会直接用“处置风险的风险”来表达,可以说这方面的现象已经存在,且有可能转化成风险。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金融市场出现的问题、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都不是一夜间形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会出现“病来如山倒”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也是长期以来对监管工作的忽视、轻视所致,是监管越位、错位、失位的结果。如果在加强监管过程中,不充分考虑问题发生的原因、背景和过程,试图用近似于“休克疗法”的方式进行整改,寄希望于几个文件就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可能只会使问题更复杂、矛盾更集中,甚至出现严重的处置风险。

  事实也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诸如高杠杆、高负债、高运行成本等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制约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与这些年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太过在意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发展数量造成的。特别是银行信贷资金,从表面看,规模很大、数量惊人,会给通货膨胀带来巨大压力。但是,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这些资金并不是“闲置”在流通领域,并没有转化成有效的流动性,而是集中于资产领域、变成了各种各样流动性极差的资产,特别是各种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城市建设项目等。它的问题,主要是信贷资源的运转效率过低,而不是即刻转化成风险。如果在加强监管和化解矛盾过程中,机械地遏制流动性,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严重的金融风险。

  众所周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经常会发生诸如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问题,但是,从总体上讲,不会出现严重的风险问题。即使出现资金紧张甚至兑付风险,只要政策一松,很快就能得到解决。因此,一放就乱、一紧就死,倒也成为螺旋式上升的一种方式,经济没有因为这样的旋转方式而出现严重问题。原因就在于,那时的资金资源全部转化成了市场的流动性,相同的资金能够发挥不同的作用,周转比较快,资金的使用效率也高。而现在的资金则全部压“宝”在各种资产上,动弹不得,已不是周转率有多高的问题,而是能否成为市场流动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已经成为资产泡沫,且这些泡沫很难在短时间内挤掉,而必须通过发展消化掉。

  要通过发展来消化掉,自然,也就不能寄希望于用监管手段、处置手段来强行挤泡沫。过“强”的结果,只会让风险立即爆发。这就是现实,也是矛盾的焦点所在。如果看不到这一点,而是机械、盲目地进行强监管、挤泡沫,风险实在太大。

  也

  正因为如此,在强化监管过程中,就必须科学把握监管节奏、掌握监管力度,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监管工作。其中,在去杠杆问题上,尤其需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有一丝不苟的精神。杠杆过高的问题让人很着急、很心焦,但处理过程中切不可着急、不可心焦、不可盲目。“处置风险的风险”不是不存在,而是很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存在着“处置风险的风险”,也就给了某些人、某些企业、某些机构,包括地方政府等有了可以钻的空子,如地方债问题,明知已经没有能力再继续大肆负债,一些地方就抓住处置中可能出现风险,继续负债,而不注重风险化解。因为,在一些地方的心里,一旦有风险,上级会来帮助解决。所以,如果不能把地方政府的负债冲动解决好,不把化解债务风险的责任真正交给地方政府,就有可能会使杠杆问题更加恶化、更加难以处置。再如国有企业的高杠杆问题,也是因为前些年盲目扩张、盲目发展、盲目负债造成的。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变化,很多企业已经无力自我化解,只能继续负债。对这样的经营思路,显然需要规范和调整。不然,风险会更大。

  所以,要确保不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一方面,要把握好监管节奏、处置节奏,不因为监管措施不当、处置不科学而发生处置风险;另一方面,则要坚决禁止和杜绝继续扩大风险、扩大负债、扩大杠杆的现象,从两大入手,化解风险。也只有这样,风险才能得到有效防控,高杠杆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才能降到最低点。在此基础上,建立防风险的长效机制,经济金融就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堆积在资产上的泡沫风险,就能在发展中慢慢消化、有效消化。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tanhaojun1962)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