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人才引进应避免落入“选妃”的陷阱
2017-05-19 11:01:00 来源:搜狐财经

  报名预约

更有机会向宋鸿兵提问交流

◢鸿观察 ◣

  新时代的人才选拔不需要包办婚姻

  ■文 | 张洪平

5月11日,新华社刊发了专访河北省常务副省长、雄安新区临时党委书记袁桐利的报道文章。袁桐利回答了外界关注的拆迁、房价、吸引人才等问题。其中,“特殊人才政策,在引进、使用、管理等方面打破常规”的提法引人注目,但对判断标准是什么?谁来确定?如何用好?是否能在政府计划的框架内落实,效果能否达到预期?这些都存在很大的疑问。

一个总的判断是,在人才引进上,由政府主导,走计划经济的老路是行不通的。雄安新区的定位是“打造新四区,形成新两翼”。“新四区”是指,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和开放发展先行区;“两翼”是指,雄安还将与北京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错位发展,形成北京新的两翼。

在这些总体规划上,政府有能力也应该按照宏观需要进行整体规划,集约式发展,减少走弯路的浪费,避免“先污染再治理”。但在细节微观层面,比如说未来哪些产业会迎来蓬勃发展?哪些会变成产能过剩?政府官员一没有专业知识,二会受利益团体影响,三还有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很难做出正确判断。让政府官员主导经济发展方向,只会造成大量的浪费与重复建设。

具体到吸纳人才问题上,政府同样是低效和错位的。政府有能力筛选符合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吗?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也不知道哪些产业是有潜力的,更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适合的,这样的状态非要政府选出合适的人才,确实强人所难。

那么政府能干些什么呢?可以种下梧桐树,创造有吸引力的环境。这里说的环境有多个维度,既要自然环境好,又要基础设施好,还要房价稳定可负担,更重要的是,要能吸引优秀企业入驻,能让创业企业发芽,这些企业才是吸引一流国际国内人才的梧桐树。

那么具体的人才,应该怎么挑选才合适呢?答案是,不挑选。或者说是,不由政府来挑选。政府把资源和优惠政策给到大学和企业,让他们去自由选择发展方向,挑选合适的人才。各所大学、各家企业之间存在竞争,研究领域的前景、招募的人才的好坏,直接决定大学的兴衰与企业的存亡,他们有最大的动机和最强的能力去挑选最合适的人才。

吸引人才也要坚持市场化导向,激励手段档次分开、动态调整。政府提供专项资金给大学和企业,不是搞面子工程,也不是搞福利大锅饭,当然要考察实际效果。有没有什么简单易行的方法呢?也许考察接受补助金的个人薪酬是个好办法。

产生效益最大的科学家,实现最大价值的企业员工,成功创业的企业家,他的薪酬回报,平均来说也应该是最高的(创业者薪酬收入不一定高,可参考企业营业额、利润等)。政府资助了哪个项目,补助了哪个学生,追踪他(就业后)几年的薪酬。如果这个人最终离开了雄安,那么得分为零,在雄安就业的薪酬每一元算一分,按年度统计,最后比较得分。

平均得分最高的个人,他们所在的大学/企业,运用政府资金的效率也最高。每个周期(比如两年)结束后,依据得分调整下一期各大学/企业的政府补助金额度,奖励效率高的,实现资金的最高效利用。

政府还能干点什么?可以在专利审批、专利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等方面提供支持。美国的《拜杜法案(Bayh Dole Act )》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过去美国政府支持高校的科研,在政府与科学家之间,是一种雇佣关系。科学家申请项目,政府提供资金,发明创造搞出来去申请专利,科学家就算交差了。然后科学家再去申请下一个项目,如此循环。但这样做的问题,是大量科学发明躺在专利局里面,没有转化为商用和民用,纳税人的钱被“浪费”了。

1980年颁布的《拜杜法案》改变了这一状况。政府资助的这些科研项目,知识产权仍归政府所有,但是商业开发权,科学家或科研机构可以选择拥有。他们可以去开发,去实现商业用途,收益归这些机构和个人。

这就改变了激励模式,变成了另一个分饼游戏,因为能分饼了,自然愿意把饼做大。有了这个更大的饼的激励,科学家搞科研的积极性,和科研的方向就不一样了,他们会在一开始和整个过程中想着怎么实现商业用途,怎么降低成本,怎么提高效益,最终的成品就有更好、更高效的应用前景。

人才的聚集需要一个启动效应。北京大学已经率先宣布,将在雄安新区建设医学中心、培训中心、PPP中心,部署优质教育资源,承诺“将优秀人才源源不断输送到河北来”。在新区创建初期,行政力量的推动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一方面是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才密度要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形成互相吸引、不断聚集、自我强化的正向循环。

中国可以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是不是也可以在各大学的雄安分校提供额外的奖学金呢?将补助发放给学校,由学校确定重点发展方向并提供奖学金、助学金等,(留在雄安的)优秀人才毕业后也可以享受便利与补助,比如(暂时绕不开)的户口、住房补助金、创业小额贷款担保等。

还要注意避免落入人才“选妃”的陷阱。我们要这样的人才,不要那样的;我们要高端的人才,不要低端的。带有这种“选妃”心态是绝对要失败的。谁也不知道未来使什么样子的,华为的高管也是从城中村出来的,如果当初深圳坚决清理所有城中村,不知道还有没有今天的华为。

政府还可以探索让大学、企业、创业孵化器更能互相激发的合作模式。现代要实现革命性的创新,使生产率实现质的飞跃,主要靠人与人之间思想的碰撞。网络技术虽然越来越先进,但线下的接触交流仍必不可少。尤其是非正式的互动,比如在餐厅排队时、在冲咖啡间歇时的闲聊,欧美有很多大学和科技企业在设计办公楼时,都会有意让不同部门、科系的人能够聚集到一个公共空间,方便互相闲谈,据说经常能够激发彼此的灵感。

城市的区域规划能不能更有想象力呢?不要再以功能分类设立什么住宅区、CBD、金融城,而是在一个“社区”内,让大学、企业、住宅在里面“混居”,共用一些大厅、广场、花园、食堂、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让这些一流人才有互相接触交流的机会。同时又要控制“社区”的规模,不能让人数多到彼此互不认识的程度,这个距离感需要在磨合中确定。我个人的喜好是,在常去的便利店,结账时和店员闲聊两句的那种距离感,差不多是恰到好处的。

另外,也有必要保留一定比例的住房用于出租,确保总有一些新鲜的、流动的力量,使整个生态得到适度的刺激,保持良好的活力。

可喜的是,袁桐利书记的发言表明,政府已经决议要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组建精简高效统一的管理机构。深化“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凡是市场能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行政审批。同时还要深度对接北京,推进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新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目前还没有看到政府有意在人才招揽上大包大揽的迹象。吸引人才是雄安新区能否成功最关键的一环,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希望咱们的领导千万不要再犯产业政策导致产能过剩的错误了。

多一次点赞就多一次对作者的鼓励

多一次分享就多一次对知识的传播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