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张曙光和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张弛发表2017年第1季度宏观经济分析表示,第1季度,GDP增长6.9%,工业增加值增长6.8%,投资增长9.2%,进出口增长21.8%,均呈现回升态势。但下行压力依旧,新的动能积累不足,还无法判断是否进入了新周期的上升通道,全年有可能形成前高后低的走势。今年政府全力推进PPP模式,其性质和情况决定了是绩效和风险并存,共享经济如火如荼,既带来巨大变革,也存在着走偏的危险。需要以改革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以下是分析文章全文:
2017年第1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内容提要:第1季度,GDP增长6.9%,工业增加值增长6.8%,投资增长9.2%,进出口增长21.8%,均呈现回升态势。但下行压力依旧,新的动能积累不足,还无法判断是否进入了新周期的上升通道,全年有可能形成前高后低的走势。今年政府全力推进PPP模式,其性质和情况决定了是绩效和风险并存,共享经济如火如荼,既带来巨大变革,也存在着走偏的危险。需要以改革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一、总量态势
1.经济增长有所回升
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80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654亿元,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70005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102024亿元,增长7.7%。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0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0.8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6.2%,集体企业增长0.5%,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9%。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4%,制造业增长7.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9%。
2.居民消费价格增速回落
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1.5%,农村上涨1.1%。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下降0.8%,衣着上涨1.2%,居住上涨2.4%,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6%,交通和通信上涨2.0%,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2.5%,医疗保健上涨5.1%,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3.6%。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3%,猪肉价格上涨0.9%,鲜菜价格下降18.8%。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
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4%,上年同期为下降4.8%。3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6%,涨幅比2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3%。一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4%;3月份同比上涨10.0%,环比上涨0.5%。
3.就业市场总体稳定
1-3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34万人,同比多增16万人。一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7%,环比下降0.05个百分点,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2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1万人,同比增加3万人。
4.外汇储备和汇率相对稳定
3月31日,我国外汇储备30091亿美元,与上年末基本持平。3月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6.8993,比上年末升值不到4个基点。
二、因素与结构
1.民间投资缓慢回升 消费品零售增速略降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93777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比1-2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投资33087亿元,增长13.6%;民间投资57313亿元,增长7.7%,比1-2月份加快1.0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1.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335亿元,增长19.8%;第二产业投资35094亿元,增长4.2%,其中制造业投资29325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投资56349亿元,增长12.2%。基础设施投资18997亿元,增长23.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6%,增速快于全部投资13.4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9292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2.2个百分点。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23亿元,同比增长10.0%,增速比上年全年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7460亿元,增长7.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3398亿元,增长9.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426亿元,增长11.9%。
一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14045亿元,同比增长32.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674亿元,增长25.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2.4%,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
2.进出口增长加快 外贸顺差扩大
一季度,进出口总额61986亿元,同比增长21.8%,上年全年为下降0.9%。其中,出口33268亿元,增长14.8%;进口28718亿元,增长31.1%。进出口相抵,顺差4549亿元。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提升,一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23.2%,占进出口总额的56.2%,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机电产品仍为出口主力,一季度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5.1%,占出口总额的58.1%。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一季度我国对俄罗斯、巴基斯坦、波兰、哈萨克斯坦和印度等国进出口分别增长37%、18.7%、19%、69.3%和27.7%。
1-2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860家,同比下降13.6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07亿元美元,同比下降8.1(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1-2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134.3亿美元,劳务合作派出人员6万人,同比减少0.5万人。
3.财政收支增速加快 中央收入增长快于地方
1-3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366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中央收入20159亿元,同比增长17.1%;地方本级收入24207亿元,同比增长11.7%。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37793亿元,同比增长14.7%;非税收入6573亿元,同比增长10.6%。
1-3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917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中央本级支出5767亿元,同比增长14.2%;地方支出40150亿元,同比增长22%。
4.货币供应增速减缓 贷款投放数量不少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9.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5个和2.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8.88万亿元,同比增长18.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2.6个和3.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86万亿元,同比增长6.1%。一季度净投放现金301亿元。
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22万亿元,同比少增3856亿元。3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16.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一季度外币贷款增加510亿美元,同比多增726亿美元,3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368亿美元,同比增长3.5%。
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5.06万亿元,同比少增3506亿元。3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60.98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55.65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1个和2.7个百分点。3月末,外币存款余额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16%。一季度外币存款增加592亿美元,同比多增205亿美元。3月份,外币存款增加196亿美元,同比多增89亿美元。
5.货币市场成交下降 加权平均利率上升
一季度,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167.47万亿元,日均成交2.75万亿元,日均成交比上年同期下降7.4%。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4.8%,现券日均成交同比下降22.3%,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下降5.2%。3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62%,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高0.16个和0.53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84%,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高0.23个和0.74个百分点。
6.A股指数缓慢上扬 IPO迅速扩容
2017年一季度,A股在经历了3044点的低点后,呈缓慢上扬的趋势,随后在3200点至3300点之间震荡。受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同时发力,以及叠加PPP加速落地的影响,一季度原材料价格和A股都呈震荡缓慢上扬,一季度上证综指上涨3.8%。IPO 数量迅速增加,共 112 家公司进行首发,募集资金达到 557 亿元。
从全球范围来看,主要股市指数一季度也是呈上涨趋势。全球主要股票市场表现良好,香港恒生指数涨幅达9.6%,美国标普500指数涨幅为5.5%,英国富时100指数、法国CAC40指数和德国DAX30指数涨幅分别为2.5%、5.4%与7.2%,日经 225指数下跌 1.1%。
由于地产政策的调整和货币政策的收紧,虽然财政政策持续发力,对于二季度股市的预期可能分歧比较大。
三,政策效应
1, 宏观总体态势
2017年第1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8万亿,同比增长6.9%,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比上年同期加快1个百分点。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回升态势,为完成今年预期的经济增长6.5%的目标奠定了基础。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增长进入了新周期的上升通道,似乎根据不足。虽然新的宏观经济数据令人鼓舞,但人们的疑虑仍未消除,在经济增长加速的同时,消费物价却不断回落,不少人认为,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存在,增长的动能能否支撑当前的经济回暖继续发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一些人甚至认为,今年的经济运行很可能出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一季度就是今年的高点。
对一季度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消费需求,其贡献率达到了77.2%,比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且有实际收入增长7%的支撑。不过,当季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5823亿元,增长10%,增速比上年全年回落0.4个百分点,月度增长并不稳定,前两个月增长9.5%,3月份增长10.9%,且汽车和地产相关消费是推动3月份消费向好的主力,分别较前值提高9.8和6.8个百分点。这两点后期都会有较大变化,汽车是因为密集降价促销和举办车展,二季度及以后尚需国家相关刺激措施,而随着地产调控的加码,与其相关的消费也不会如此增长。倒是网上销售继续加速,同比增长32.1%,其中,实物商品零售额增长25.8%,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达12.4%。说明新的消费模式和业态在继续发展。
随着国际经济缓慢复苏和国内经济增长加快,一季度对外贸易增长加速。出口增长14.8%,进口增长31.1%,贸易顺差近4550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负转正。可喜的是一般贸易增长(23.2%)和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22.5%)均快于全部贸易,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出口主力,分别占出口总值的68.1%和19.7%。一般来说,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外部需求增加,进口增长与国内经济回稳相关。一季度铁矿砂和原油等大宗商品进口价量齐升,铁矿砂进口量增长12.1%,价格上涨80.5%,原油进口量增长15%,价格上涨64.7%。再加上国内钢材价格上涨,说明国内钢铁行业的发展出现了去产能和上产量的矛盾现象。
由于消费贡献的提高和出口贡献由负转正,投资的贡献自然减少。但投资仍然是稳增长的主力。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9.38万亿元,增长9.2%,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稍有加速,同比增长7.7%,主要投向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使制造业投资增长5.8%,其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增长了9.8%,其中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同比增长32.1%,与政府推进“放管服”改革和PPP模式有关。不过,投资的主力仍是国有控股投资,增长13.6%,是民间投资增速的近1.8倍。高技术产业的投资增长22.6%,是投资结构调整中的一个可喜现象,但仍赶不上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23.5%,一说28.7%)。但基础设施投资效果却越来越差。比如,我们花了数十亿资金在偏远地区建设机场,计划10年内机场数从2015年的207个增加到260个,但现有机场中3/4都是亏损的,去年民航局用于亏损机场的补贴达13亿元。再如,我国现有高铁运营里程已经超过2.2万公里,世界第一,去年6月出台的铁路网中长期规划将构建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到2030年,铁路运营里程将超过20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将超过7万公里。铁路投资不断提高,从2012年的6339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8015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投资均超过8000亿元,但投资效率基本上是一个不予考虑的问题。自从2015年京沪高铁率先盈利65.81亿元,到去年年底,京沪、沪宁、宁杭、沪杭、京津6条铁路实现盈利,这些都集中在东部人口稠密地区。现在高铁要大力向中西部发展,能否盈利就成为一个大问题。武广高铁投资1166亿元,从2012年开始运营3年,收入97亿元,总成本108亿元,亏损11亿。据北方交通大学赵坚教授讲,“由于现在我们国家的物流以公路为主,物流成本很高,发展高铁经济等于间接抬高了物流成本,而实际铁路经济的作用是要靠货运而非客运来带动的”。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到2020年高铁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这样,中西部高铁的盈利就是个大问题。铁路总公司作为一家国有企业,也要考虑盈利和还本付息问题,成立时接手的债务是2.6万亿,去年前三个季度已经高达4万亿,增加了54%,只能靠借新还旧来应付。这也许就是国有企业的现实。
2, PPP模式的推进
今年,政府决定大力推行PPP模式,并要求取得成效,因而在今年的经济运行中,PPP模式将扮演重要角色。这就需要仔细加以讨论。
PPP模式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通常被称为“公共私营合作制”,是政府与社会资本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全过程”合作关系,以授予特许经营权为基础,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为特征;通过引入市场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双方优势,提高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效率。
1992年,英国率先将PPP模式应用于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卫生(医院)、公共安全(监狱)、国防、教育(学校)、公共不动产管理等工程项目,接着智利、葡萄牙、巴西跟进。本世纪以来,联合国、世界银行、欧盟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全球大力推广“PPP”的理念和经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纷纷实践。
有人说,英国和其他国家PPP的最初背景是财政吃紧,不得不借助市场的力量,而中国是政府不缺资金来源,尤其是全球货币超发,导致城市土地价值激增,政府更不缺资金。通过PPP尽快形成基础设施资产是政府平抑货币超发的有效办法。将此作为我国发展PPP的客观依据是不恰当的。我国大力发展PPP的原因有:一是财政吃紧,尽管财政收入增长很快,但财政支出的增长更快,政府债务不断增加;二是为了保增长,就得加投资,通过PPP模式是增加投资的重要途径;三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实际上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PPP模式推进改革,也是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一个方面;四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民间的确积累的一大批资金,PPP模式也是动员民间资金的有效方式。
我国正式实施PPP始于2014年。国家发改委报请国务院印刷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提出在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推广PPP模式。紧接着,发改委研究起草了《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发改投资〔2014〕2724号),对PPP要点和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并要求各地按月报送PPP项目,建立发改委的PPP项目库。与此同时,财政部成立了PPP中心,发布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同时公布了天津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设施网络等30个PPP示范项目,总投资1800亿元。2015年,发改委联合财政部和住建部等五部委印刷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为推行PPP模式制定了统一的制度规范。
由于发改委和财政部分别推行PPP模式,虽基本思想一致,但具体操作细则仍有差异,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引起市场担忧。到2016年年中,PPP项目投资规模达到10万亿,如此庞大的项目管理成为急待解决问题,明确发改委与财政部的分工提上日程。7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部门职责分工,发改委统筹PPP传统基础设施领域,财政部统筹PPP公共服务领域。8月10日,发改委发布《关于切实做好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有关工作的通知》,10月24日发布《传统基础设施领域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工作导则》,财政部也公布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管理暂行办法》。不过,这种笼统规定如不进一步明确界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会给实际操作带来困难,因为二者在很多方面是重合的,很多基础设施就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发改委的工作导则弱化了财政部力推的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价,强调招投标选择合作伙伴,而财政部的办法则强调政府采购选择社会资本。在实施机构方面,发改委的范围较宽,包括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相关单位,而财政部则限定在地方政府及其指定的有关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人们更担心, 财政部的PPP项目,发改委不承认;发改委的PPP项目,财政不予列支。于是,两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共同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积极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顺利实施。
在两部委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的PPP进入了快车道。据财政部PPP中心公布的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第五次季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入库PPP项目11260个,投资额13.5万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61%和66%。其中,已签约落地1351个,投资额2.2 万亿元,落地率31.6%。发改委传统基础设施领域PPP项目库入库项目15966个,项目总投资15.9万亿元。其中,有1400个已公示社会资本方中标人的项目通过PPP方式进行投资,总投资2.4万亿元,落地率15.1%。
虽然PPP模式快速推进,但民间资本的参与率依然不高。财政部PPP中心的季报显示,落地项目签约社会资本共419家,民营独资104家和民营控股59家,占比39%,而国有独资119家和国有控股113家占比55%。由于PPP项目投资多,建设周期长,需要企业垫付资金,因此现金流成为企业参与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虽然国企资金雄厚,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强,但国企参与过多,PPP并未起到分摊公共部门财政压力的作用。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民间资本的参与度,仍然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主要需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融资问题,二是合理回报问题,三是退出问题,而解决这三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PPP项目资产证券化。正如有的论者指出的那样,通过资产证券化,PPP项目的融资难题得以破解,交易机制更为完善,既保证了社会资本投资的收益水平,提高了投资的安全性,又增强了资本的流动性,项目有了良好的退出思路,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大幅提高。因此会成为推动PPP模式发展的重要引擎。2016年12月21日,发改委和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相关工作的通知》,在连续出台的政策支持下,3月份,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密集落地。发改委向证监会提供了9单PPP资产证券化项目推荐函,上交所受理了中信证券-首创股份污水理PPP项目收费收益权、华夏幸福固安工业园区新型城镇化PPP项目供热收费收益权、中信建设-网新建投庆春路隧道PPP项目三只资产支持证券挂牌转让申请,并出具无异议函,深交所受理了广发恒进-广晟东江环保虎门绿源PPP项目资产支持专项计划,4单发行规模27.14亿元。在多部门相继为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大开绿灯的情况下,更需要完善相关立法、信息披露和投资支持政策。
PPP项目的融资是全生命周期的融资,包括项目公司成立时的股权融资,项目建设时的债权融资,运营过程中的过桥、资产证券化、非标转标准化融资,退出时的并购贷款、IPO等资本市场融资。而且这种融资与传统政信合作模式不同,无论融资主体,担保机制,还是使用期限和还款来源都有明显差异。原来的投融资模式、相关政策体制机制难以适应,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政策、金融支持体系。
长期稳定而又合理的回报是PPP最为关键的核心理念,要解决好基础资产及其定价问题和期限错配问题,不仅要平衡短期建设施工收益和长期运营维护收益,确定长期合理的回报率,确保现金流能够覆盖未来证券化操作的总成本,为将来证券化发行留出空间,而且要解决单位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不能覆盖PPP项目全生命周期以及收益权质押担保和信用风险防范等问题。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处于高位和政府投资为主、且地方财政扩张难以为继的情况下,PPP成为各个地方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抓手。而目前的PPP模式又主要依靠银行融资。据平安证券宏观策略团队对国内数千个PPP项目的调查,在一个典型的PPP项目中,地方政府出资仅为5%左右,10-15%的资金来自产业引导基金(其优先级主要被银行认购),80%左右的资金均来自商业银行。这意味着地方政府以高达15-20倍的杠杆经营PPP项目,一旦PPP项目出现问题,银行无疑损失惨重。因此对于PPP的风险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要保证PPP项目建设运营和资产证券化的成功进行,地方政府的行为相当重要而又很不适应。正如业内人士指出的那样,目前,很多地方仍然把PPP仅仅作为融资手段,甚至把PPP简单地赞同于BOT和BT,特别是大多数PPP项目投资还是一个地方政府掌握话语权的买方市场,一些地方政府官本位意识严重,推出的PPP项目不切实际,风险和收益不相匹配,很多官员对PPP业务认知水平不够,知识准备不足,在没有充分了解和准确界定的情况下,轻易决定PPP项目的交易结构和投融资成本,再加上资产荒的背景下,央企等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盲目向前冲”,使得PPP项目投融资大多体现“低价者为王”的特征。造成不论是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除政策性金融工具外,只有银行、保险等低价资金争抢的局面,不利于融资生态圈的发展。可见,要保证PPP模式顺利发展,还需要做很多扎扎实实的工作。
3,“三去一降一补”
去年“三去一降一补”取得了一定进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今年仍然面临着严重的任务。这里只简单讨论一下去产能、降成本和补短板的问题。
钢铁和煤炭是2016年去产能的重点,据统计,全国各省市累计压缩粗钢产能8491.75万吨,远远超过中央确定的4500万吨的目标。但据中国联合钢铁网调查,在压缩的产能中,仅有三成是在产的有效产能,其余均为长期停产的无效产能。再加上市场回暖,一些前期因生产状况不佳的钢厂和设备,有五成重新注资或被收购后重新复产,2016年实际运行的有效产能显著增加,实际粗钢产量较上年增长1.2%,达80837万吨,到年底,钢铁行业有效产能不减反增3659万吨。按照“十三五”规划预计,到2020年国内粗钢消费量将降至6.5-7亿吨,产量7.5-8亿吨,2017-2020年各省市及央企还有7445万吨和1418万吨粗钢产能需要压缩。然而,今年以来,钢铁价格累创新高,春节以来,钢材不论是现货,还是期货,不论是同比,还是环比,都在大幅上涨。2月16日,HRB400﹡20mm螺纹钢均价3644元/吨,环比涨7.93%,同比涨82.75%;国内0.5mm冷轧板卷5045元/吨,环比涨1.08%,同比涨66.06%;国内4.75mm热轧板卷均价3884元/吨,环比涨幅不大,同比涨89.28%。于是,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发文,要抑制钢价上涨。业内人士认为,是由于钢铁去产能和稳增长项目释放的预期,也许后者是主要的。
煤炭与钢铁的情况非常类似。去年煤炭去产能的任务超额完成,今年的任务大减,仍有5000万吨去产能的任务。由于去年前10个月煤价上涨60%后,后两个月出现回落,目前又重拾涨势,出现淡季不淡,作为行业领头羊的神华集团,3月10 将特低灰现货价格上调35元/吨,3月22日再上调30元/吨,5500大卡煤种价格从654元/吨调到683元/吨,引起多地煤价集体上扬。再加上今年去产能主要涉及正常生产的煤矿,需要安置人员的数量不会比上年少,去产能的难度加大。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去产能主要是政府行为,而非企业的市场行为,是政府和市场的博弈,因此不可能完全按照政府的意志发展。
与去产能相比较,降成本的任务也许更加艰巨。须知,这里讨论的降成本,主要不是指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和节约成本,这是企业份内之事,用不着他人操心,而是指企业外部,且主要是指政府如何减轻企业负担。因为政府加于企业的负担过高,一是重税,二是乱收费。重税的问题我们上个季度的报告讨论过,根据财税部门的资料,政府去年通过营改增减税5000亿元,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并未完全做到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的目标,政府承诺要检查纠正也是一件好事,税务部门今年将从6个方面督察落实。不仅如此,4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六大减税措施:一是继续推进营改增,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将增值税税率由原来四档(17%、13%、11%、6%)减为两档(17%和11%,不知为什么不能从低),将农产品、天然气等的税率从13%降为11%。二是从2017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将小型微利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且企业所得减半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并按20%优惠税率缴纳。三是自2017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际发生的研发支出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的比例由50%提高到75%。四是在京津冀等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从1月1日起对创投企业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的,可享受按投资额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政策。五是从7月1日起,把享受第四项优惠的投资主体由公司制和合伙制创投企业的法人合伙人扩大到个人投资者,且政策生效前2年的投资也可以享受。六是从7月1日开始把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试点政策推向全国,并将2016年底到期的部分延长到2019年。预计以上6项全年可减税3800多亿元。这些政策的确不错,但在落实中有很多细致工作,比如,资格认定问题,具体税额计算和征交问题,其中的自由度就很大,都会影响到政策的落实实施。
政府减轻企业负担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因为涉企收费太多、太滥,从2013-2015年,中央层面统一取消、停征、减免涉及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496项,地方取消收费600多项,不可谓不小,但企业收费项目仍然多达数百项,据宗庆后公开披露,2015年娃哈哈集团所属企业缴费项目212项,缴费7412万元,2016年前11个月已经缴费4000万元,且有500多种费要缴。目前的收费主体大致有四类: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收费,如五险一金;二是中介机构的服务性收费;三是社会组织如行业协会商会的收费;四是银行、垄断机构收费。2月8日,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强调国务院各部门要带头清理和降低涉企收费,要抓紧建立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切实减少涉企收费自由裁量权。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但此举能否消除那种涉企收费中的割韭菜现象,能否杜绝那些前面取消了的涉企收费,不久又改头换面重新出现,从前几年取消了那么多收费项目,而目前的收费负担依然相当沉重看,其效果还有待继续观察。
在目前的经济运行中,结构失衡一方面表现为长线过长,如产能过剩、库存过多、杠杆率过高,另一方面也表现为短线过短,因此截长补短就是必要的。其实,短板不少,也很严重。如贫困人口多,2016年有4300万,还有脱贫后又返贫的。又如公共服务不足,人们对住房、教育、医疗、健康、食品药品安全和收入分配等多有不满。再如,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去年12月19日全国180多个城市空气重度污染,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一度超过每立方米四、五百微克。至于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也很严重,各种环境事件频发。而且有些短板是长期经济行为造成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补得起来的。
四,体制分析
前两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在政策红利的支持下,我国的分享经济如火如荼,覆盖了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交通出行、知识技能、房屋住宿、医疗分享、资金分享等多个领域。各种类型的众创平台大量涌现,经过政府部门认定的“众创空间”超过4000多个。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企业的融资规模达1710亿元,增长130%,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参与人数6亿人,增加1亿人。其中,资金分享20860亿元(其中P2P网贷市场规模20640亿元,网络众筹市场规模220亿元),增长110%,生活服务等其他领域13660亿元,增长96%。以OfO、摩拜单车为代表的互联网共享单车运营服务公司风靡全国,大获成功,实现了暴发式增长,成为分享经济的典型代表。根据比达咨询发布的《2016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2016年共享单车用户达1886万,预计2017年底将达到5000万。
共享单车战局正酣,共享汽车也杀了进来,展开了新的市场争夺,成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武汉、杭州等十多个大中城市街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目前,全国已有15家发展迅猛的分时租赁企业,注册相关业务的企业达350多家。上海全球车享EVCARD已在全国投放8500辆,2017年将覆盖全国50个城市。首汽集团旗下“Gofun出行”已经在北京储备1100辆,计划今年在全国20个城市布局,投放超过1.5万辆。3月25日,首汽集团与奇瑞就去年签署的4000辆纯电动汽车进行了交接,同时又签署了2017年首批1万辆“小蚂蚁”车型的采购协议。深圳湾公司与Pony Car(马上用车)合作在深圳软件产业基地共创“科技园+共享汽车”出行模式,为园区企业和员工提供专业化、便利化、差异化的用车服务,把产业基地打造成共享经济的合作样板。
分享经济的发展的确是一大创新,一方面,它把消费者主权真正摆在了主导地位,使“使用而非拥有”成为经济生活的中心,因而促进了产权归属、生产方式、经济组织、服务供给、就业模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例如,摩拜单车的产权究竟归谁拥有,拥有权还像过去那样重要吗?共享汽车依托互联网共享平台,通过“自驾+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再加上用户的良好体验,有望打破“代驾+互联网”的租车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时尚、个性、多元的出行服务。另一方面,它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对企业、政府和消费者,对实践家和理论家都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下面以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为例稍加议论。
首先,共享单车会不会成为一场以共享为名的资本游戏?目前,共享单车的玩家有18家,其市场景象十分热闹,潜在市场和理论收益相当不错,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营收规模远小于网约车市场。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OFO和摩拜通过价格战相互厮杀,在推出一轮冲返活动后,开始了免费骑行。由于损坏率较高,车辆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由于行业门槛较低,需要有更多的资金才能支撑。从目前情况看,一是收取押金和充值金,现已形成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资金池,一些人开始通过押金等沉淀资金进行谋利,再加上“充值容易退费难”之类的问题,这就引起了市场的质疑和公众的警惕,共享变成一门生意,商业性彻底压倒了公益性。3月16日,OFO率先在上海推出“芝麻信用650分免押金”活动,小兰单车立即跟进,其CEO扬言“共享单车本来就应该是免费的”。但收取押金最多的摩拜没有实行,原因是,减少和免收押金虽然直接降低了用户的进入门槛,但却是自断财路的一招险棋。二是资本市场融资。OFO和摩拜都先后进行了5轮融资,分别募集5和6亿美元,其背后的支持者还是专车大战时期的玩家,包括腾讯、滴滴、金沙江投资、经纬中国、红杉资本等。可以预见,数十家共享单车的激烈争夺,必然发生并购重组,把一部分单车平台淘汰出局。这是很快就会发生的事情,也很正常,且有共享汽车可以借鉴。3月10日,共享汽车企业“友友用车”宣布停止运营,并退回所有用户账户存款。也有人士认为,这是资本挟持下的一次狂欢,这场狂欢只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和补贴政策共同追捧形成的政策市场,而非为满足消费者需求开辟的市场。因为早期新能源汽车在补贴过后,几乎不用花钱就可以买到一辆,现在新能源汽车产能已经过剩,为消化过剩产能,不少车企才纷纷布局分时租赁。但愿这种迟来的转变能够真正走向分享经济。
共享单车的确为出行市场带来了一场变革,无桩停车的运营模式,更高效地解决了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但是配套设施缺乏,骑行安全隐患丛生,乱停乱放占道,车辆损坏严重。比如,目前上海投放45万辆,深圳投放56万辆,地铁公交车站、大型交通枢纽和旅游景区、甚至盲道上堆满了单车。这就为文明出行和城市管理提出要求。深圳发布了《关于鼓励规范互联网自行车发展的若干意见》,从车辆存放、数据共享和消费者权益保障方面做出了若干规定,上海和天津自行车协会牵头编制了国内首个共享自行车团体标准,包括共享单车质量和安全要求,服务规范等。OFO联合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发布《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主要城市骑行报告》,从单车使用水平、节能减排水平、健康贡献水平、停车设施水平、服务环境水平和社会文明水平等6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还与北斗导航进行战略合作,将为单车安装“北斗智能锁”,解决车辆准确定位,推动建立行业定位技术标准。摩拜推出“红包车”,把文明用车行为和信用分纳入“摩拜红包车”体系。但是这些能否完全解决问题还是个问题,我们的政府习惯于自上而下的推动,过去也搞过政府主导的公共自行车项目,财政还给予补贴,结果被市场发展起来的共享单车冲得七零八落,而对自下而上的共享单车却没有了章法,交通部门和城管部门一个开放支持,一个谨慎对待。既然是民生产品,为什么不能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比如车道、场地,为什么不能安排一定的人员进行管理?作为共享单车的骑用者,为什么不能文明乘用,为什么不能把它当作自己的物品那样加以爱护,为什么要随乱停靠?难道只能陷入“公地悲剧”和“囚徒困境”而不能解脱?看来,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分享经济对经济理论也提出了挑战,仅仅“使用而非拥有”的角度转换,就揭示了传统以拥有为主导的很多理论的不足,使得价值理论、产权理论、合约理论、分配理论、福利理论等需要重新加以讨论,甚至颠覆了其中的一些重要论断。然而,互联网技术经济学家忙于技术发展,缺乏理论素养,而理论经济学家仍然在过去的理论框架中打转转,又不大关注这方面的问题。看来是到了需要面对的时候。
五,趋势判断
今年以来,全球宏观经济出现了复苏迹象。在发达经济中,美国经济经过多年修复,开始进入上升期,就业达到预期目标,房地产投资出现恢复性增长,IMF也调高了美国经济的增长预期。基于经济形势的变化,美联储必然要尽快退出危机阶段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出售买入的近万亿美元的政府和企业债券,让货币政策回归常态。3月16日,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至0.75-1.0%,市场预计年内可能还会有两次加息。欧元区经济以及新兴市场中的俄罗斯和巴西经济复苏强劲,甚至超过了市场预期。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3.1%,今年将会有所上升。与此同时,经济金融体系的风险也在增加。美国股市在连续8年的牛市以后有可能出现重大调整,欧洲国家大选,意大利和法国民粹主义政党上台执政,如果政治风险上升,有可能重新引发南欧国家的债务危机。有人预测,如果美联储加息三次以上,或者欧元区出现多重危机,也有可能中断俄罗斯和巴西等资源出口国的经济复苏进程。
中国第一季度的宏观经济也企稳向好,这与政策的刺激作用有很大关系,而企稳向好的基础并不稳固。虽然基本政策不会有什么变化,但在调整转型未取得突破和经济动能转换完成以前,很难支持经济的上升发展,有可能出现前高后低的增长态势。
据此,我们对第二季度和全年的预测和判断如下:
注:1.GDP和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余指标按现价计算;
2.固定资产投资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工业增加值为国有企业和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的增加值。
张曙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张 弛(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