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人麦耶夺“汉马”首个男子冠军
2016-04-11 08:36:15 来源:武汉晚报


 

图为麦耶在冲刺中。  记者喻志勇摄

汉网   昨天,006号选手、肯尼亚人麦耶以2小时10分50秒,夺得武汉马拉松的首个全程男子冠军。

“武汉赛道和我以前参加过的马拉松比赛很不一样,我还是第一次沿着湖跑步,”麦耶说,汉马赛道沿着东湖的一段路程景色秀丽,不过上下桥和多弯道会产生风,影响他将速度发挥到最佳,此外,武汉湿度大的天气也是难题,“我在肯尼亚训练时没有这么热。”

麦耶来自肯尼亚的Kitale,那里走出了不少世界级名将。“我此前一直喜欢跑步,从2007年开始进行系统训练,2011年开始专攻马拉松。”训练一年后,他就在法兰克福马拉松中取得2小时10分钟02秒的个人最好成绩。此后,他主要在欧洲参加马拉松赛事。

麦耶2012年来过中国参加东营马拉松,当时获得亚军。今年9月,他准备参加北京马拉松比赛。听说武汉的特色小吃是热干面,麦耶表示自己很喜欢面食,赛后争取品尝一下武汉的热干面。

在颁奖仪式上,应现场观众的要求,麦耶跟着主持人学着用中文说“武汉每天不一样”和“武汉我爱你”,尽管发音有些生硬,但仍然赢得一片掌声。“我很喜欢武汉的赛道,希望明年再来!”下台前,麦耶这样说。

    本报记者李勇


 

明明夺了冠 为何奖金少一半
打开“汉马”的N个问号

 
  

    记者谭在龙

    在“穿江过湖跨桥”中感受江城风情与奔跑欢乐的首届武汉马拉松昨日圆满落幕,全城同嗨的狂欢日过去了,但“汉马”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大家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赛前,记者挖空心思打探消息方便大家“观马”;赛后,记者再来为大家“解马”,解读赛事中那些备受关注的问题。

    为何冠军总是黑人选手 ?

    熟悉、喜爱马拉松运动的读者大概知道,过去几年里,几乎所有国际马拉松冠军都被非洲选手包揽,准确的是,基本上是来自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的选手。不仅如此,奥运会和世锦赛也是他们的舞台。首届“汉马”当然也不例外,男子全马冠亚军被肯尼亚选手包揽,女子全马冠亚军则都是埃塞俄比亚选手。基本上在马拉松这个项目上,只要有非洲选手参加,其他大洲的选手就没什么机会染指冠军。

    这是为什么呢?湖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院曹洁做出了解释。“首先,从身体条件上来说,非洲选手拥有很大的优势。”曹洁说,非洲选手的体脂比例、大腿小腿的长度比、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以及线粒体的数量和性能都比其他人种要优越。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在非洲国家,跑步是一条快速“脱贫致富”的道路。一个长跑运动员可以凭跑步养活一家人,这种与生俱来的身体条件,加上迫切想过上好生活的心理愿意,非洲黑人称霸马拉松运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男子冠军奖金为何打折 ?

    首届“汉马”全马项目冠军奖金为4万美元,那么是不是只要拿到冠军就能拿走4万美元呢?答案:不是!女子冠军埃塞俄比亚选手雷加萨可以带走4万美元,但男子冠军肯尼亚的麦约就没这么好运了——因为没能达到达标成绩,他的奖金“打了对折”。

    根据“汉马”组委会的成绩要求,男子组冠军成绩应在2小时9分30秒以内,女子组冠军成绩应在2小时28分以内,达不到成绩要求的运动员只能获得奖金总额的50%。雷加萨的成绩是2小时25分43秒,4万美金妥妥进口袋;而麦约的成绩是2小时10分50秒,快刀手的4万美金“飞走”了一半,他只能带走2万美金。

    经查阅,北京马拉松、厦门马拉松的夺冠奖励限制男子组为2小时9分,女子组为2小时27分,而“汉马”是男子组2小时9分30秒以内,女子组2小时28分以内,这个时间限制是怎样做出的呢?记者采访到赛事相关负责人,据透露,该时间限制是中国田协根据国内马拉松赛事的普遍水平、参赛选手水平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评定的,每个城市不一样,但相差不大。

    武汉马拉松水准有多高 ?

    首届“汉马”圆满落幕,但从比赛成绩看,并不属于国内顶尖赛事水准。是不是“汉马”比赛线路的难度较大,从而影响了选手成绩?还是因为参赛选手实力不是很强?

    对于这个问题,本届“汉马”全马项目男子冠军麦约的经纪人陶绍明给出了答案。

    “‘汉马’的路线确实对选手要求更高。”陶绍明说,当他详细了解了“汉马”的比赛线路后,第一感觉是“像极了纽约马拉松”。“汉马”和纽约马拉松的相似之处就是将城市和比赛完美结合,沿途会经过城市地标性建筑、大桥、风景区,这些都会增加比赛的难度,下坡、上坡、拐弯的次数增多,都需要选手实时进行调整。

    至于参赛专业选手的水平高低是否会影响赛事的成绩,陶绍明说,能够参加如此大型马拉松的专业选手都是经过了多年系统训练的,都属于顶尖水平,完赛成绩也相差无几,如果选手没能跑出与自身水平相符的成绩,可能与其比赛时的状态和临场发挥有关。

    马拉松赛为何火遍全球 ?

    据统计,2014年,仅在中国田协注册可查的路跑赛事数量就达到50场,其中包括26场马拉松、10场半程马拉松、2场超级马拉松以及12场十公里趣味赛(数据截至中国田协2014年10月份发布)。从历史最悠久的北京马拉松,人数最多的厦门马拉松,再到如今拥有最美赛道的武汉马拉松,如今马拉松赛事在中国遍地开花,成了高端、时尚、流行的代名词。事实上,在欧美国家,马拉松及路跑赛事的商业吸引力甚至超过了奥运会和世锦赛,其杠杆正是可观的奖金数目和种类繁多的奖励办法。

    陶绍明介绍说,马拉松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刺激是有目共睹的,由于参与人群的数量很大,商家都会不惜重金赞助这类赛事。而对于运动员本身,职业化将是中国马拉松运动员的发展之路。“前景是非常光明的。”陶绍明说,随着职业化道路发展,中国马拉松队伍里一定会走出“李娜”式的运动员,在非洲选手垄断的马拉松赛道上争取一席之地。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