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电影的创作与批评”江城会谭现场 长江日报记者肖僖 摄
热钱退场,对青年导演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与国外青年导演相比,中国青年导演的差距究竟有多大?14日上午,第13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活动之一、“新时代青年电影的创作与批评”江城会谭在汉举行,多位业内资深影评人、学者以及青年导演围绕当下艺术创作和市场拓展进行了深度对话,一同探讨青年导演的发展路径。
票房火爆好作品却不多,是低潮还是机会?
据猫眼研究院暑期档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暑期档总票房共计174亿元(含服务费),较去年同比增长7%;观影总人次达到5亿,同比增长6%;上映影片数量高达137部,同比增长1%,同时暑期档排片场次占比达到历史新高——这些数据让刚刚过去的暑期档被称为“史上最佳暑期档”,也让今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有望冲击600亿元年度大关。
尽管票房数据有望冲击新高,但参与论坛的部分专家却并不乐观。早年曾协助李翰祥导演拍摄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华中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李寿昆直言不讳地指出,相比漂亮的数据,2018年恰恰是中国电影最低潮的时候:“对于中国电影人,尤其是青年导演来说,他们要走向全世界就要拿出作品,但目前还没有很好的东西拿出来。”
北大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系主任李洋则认为,2018年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转折点。李洋表示,当前明星片酬过高等事件持续成为热点,电影管理机构的变更、热钱撤退等现象,可助推强化电影市场监管,建立合理、有序、健康的电影市场机制:“对于中国电影来说,现在是最不好的年头,也是最好的年代。因为可能在这一波热钱退却之后,电影创作内部进行整合,整个行业会变得更理智,对于青年导演的评价可能会更加多样。”
在李洋看来,目前中国最有才华的青年导演们并没有真正地受到资本的鼓励,“因为资本从来不肯跟导演一起共同冒风险。”因此李洋认为,资本撤退之后,那些始终保持原创性、有创新能力的青年导演不见得一定会受到伤害:“可能这反而是一个机会。”
中国青年导演更应修炼内功
虽然市场的发展让青年导演有了更多的机遇,但在专家们看来,如何修炼好内功才是中国青年导演更应该发力的地方。
在北京国际电影节负责青年导演作品评审工作的著名影评人赛人感叹,与外国青年导演相比,部分中国青年导演的专业素养差距大:“一些中国青年导演不太会用摄影机、录音机,不知道这个镜头到底要干些什么。一个镜头可以完成叙事、传情和表意,而我们的导演得分别拍三个镜头。”
赛人也直言,一些中国青年导演还缺乏对生活的感受力“没有对生活的感受力,拍出来电影也没东西,细节上就不真实。”他认为,相比了解观众,中国青年导演更应该了解自己:“我经常讲一句话,创作者不要揣摩观众在想什么,而是揣摩你自己在想什么?把这个学会了,再去干别的事情。”
与赛人相比,《看电影》主编阿郎的观点则温和了许多:“我相信对于所有的青年作者,热情是最不缺的东西,但是如果没有专业的东西去辅助,热情一文不值,所以希望青年导演能够有效地释放你们的热情。”
长江日报记者邱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