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23日讯(记者周满珍)精准扶贫背景下,文学如何精准地抒写乡村?23日,《芳草》杂志“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文本研讨会”在华中师大科学会堂举行。
2018年第五期开始,《芳草》杂志开辟专栏,持续进行“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文本”讨论。《芳草》以其文学敏锐性和前瞻性意识到,对文学来说,面对精准扶贫这类国家级别的话题,不可以视而不见,必须尽可能做到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上的相互精准,让文学和时代共振。
当天出席研讨会的有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寿桐、《文艺报》文学评论部主任刘颋、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马步升等12位外地嘉宾,湖北省文联主席、《芳草》杂志总编辑刘醒龙及知名评论家李鲁平、李遇春等也出席会议。
与会评论家一致认为,当下的乡村文学应当站在“精准扶贫”这一时代大背景下,跻身于这一时代课题中,发出文学的声音。这不仅是文学存在感、使命感和道德感的要求,技术层面的要求也至关重要,即写作者对当下的乡村生活现状以及精准扶贫对象的生活和精神状况,乃至乡村到底往何处去,都要有精准的认知,才能书写出真正的乡村。
评论家们同时提出,面对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文本“不够当下”,常常止步于过去等问题,今天的写作者应该继承以往乡土叙事的成就,以陈忠实、莫言、贾平凹、刘醒龙等作家所创造的享誉文坛的精品力作为借鉴,为方向。如此,当下的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才能突破“反映式”“想象式”“挽歌式”书写,找到新路径、新策略和新审美经验的文学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