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公园不一般 武汉打造城市公园美好生活共享空间
2018-04-26 09:50:4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见习记者 姚亚奇《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26日 01版)

当下,越来越多的公园打开了大门,但不少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锻炼争抢地盘、骑车遛狗、广场舞噪音等成为公园管理的难点。针对这些无法回避的管理难题,2014年起,湖北省武汉市基于公园管理的公共属性,把服务质量的评价标尺交给公众掌握,尝试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市民园长及志愿者,破解公园管理中的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为了顺应城市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根据武汉市共治、共享、共创城市治理工作格局的部署,公园积极开展管理服务创新,激活城市公共空间。”武汉市委宣传部部长李述永介绍,武汉市组建了“武汉公园客”团队,策划推出“美好生活共享空间”,选聘市民园长和特邀管理员共410人次,举办公园大课堂、公园美术馆、生态花巢等开创性工作,从引导市民参与管理、拓展自然教育功能、激发文化创意活力三个层面创新服务管理模式,为市民提供全龄段、多维度、立体式公共服务,将城市公园打造成为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共治、共享、共创空间和精神家园。

武汉市民园长工作管理模式经住建部推介,已经在厦门、长春、淄博等全国多个城市推广,同时被列为“武汉市文明城市建设十大工程2017年行动计划”的特色志愿服务项目。

市民园长改变公园管理

春天的武汉解放公园,紫藤萝、海棠花盛开,游客络绎不绝,除了公园的美景,记者在这里看到了更加引人注目的场景。“我对这个城市非常有感情,今天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历。”在解放公园,几十位身着蓝色志愿者服装的市民园长聚集在一起,商讨工作方法,分享工作经历,互相学习公园应该如何管理。位于公园一角的“市民园长之家”中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和笑语。在武汉,选拔市民园长做公园管理者的活动已经推行了4年。

“公园开放后,设施破坏、环境卫生、噪音、宠物等问题随之涌入园内,公园从管理花草树木过渡到进行社会管理,这种角色转变是全国公园面临的共同问题。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尝试,将公园管理变为社会共治。”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公园处处长唐闻说,“公园是一个公共空间,它的管理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只有实现群众自治,才能形成文明、可持续的状态。”

宝岛公园面积小,周边社区对于公园里的噪音不堪其扰。市民园长刘智修为此专门成立了银发护园队,他们在公园的巡逻起到了显著作用,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在刘智修的带领下,宝岛公园成为武汉市第一个完全实现自治化的公园。公园管理人员成了内勤,市民成为管理公园的主人。

龙王庙公园的市民园长董旺梅为解决噪音问题想出了新办法。她以跳舞爱好者的身份加入广场舞队伍,与大家成为朋友之后进行了有效沟通,把广场舞噪音降了下来。今年,武汉市区各公园推出了市民园长协商日,由市民园长牵头,帮助周边居民协商解决公园内有争议的问题。今年1月,董旺梅代表龙王庙公园向周围居民、社区发出了邀请函,在协商日听取了30多个热心群众的意见。

市民园长推行以来,公园内社会问题越来越少,市民园长承担的工作却越来越多。市民园长的人员构成也从热心的退休人员,发展到以负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一代为主,高校教师、媒体从业者、大学生都参与到公园治理中来。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局长周耕认为,公园应该成为促进人与自然对话、推动文化传承的地方,应坚守文化自信、传播生态理念、弘扬绿色文化。公园的建设不是简单地种树,而是要把树种到大家的心里面。

公园成为大自然教科书

“月桂树的叶子,撕开时可以闻到浓郁香味。其实晒干后的它,就是调料中常用的香叶。”“我们在赏花时,怎么辨别杏花和樱花呢?大家可以看一下,樱花花瓣上有一个小小的缺口。”记者在解放公园内,体验了一场植物科普课程,而这样的科普,每月都会在这里举办多次。

环境好了,秩序好了,公园还能为周边居民提供什么?这是公园管理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于是,在2016年1月17日,公园大课堂推出了第一课,课程采取众筹的方式,武汉中心城区32个公园根据自身特点申报课题计划,开展公园大课堂活动。活动开展的第一年,各公园报了一百多场活动,实际开展了一百一二十场,这些课程包括历史人文、自然科普、手工、情感教育等主题。

每个季度公园会推出“植物导师课”,从公园大课堂中选拔对植物特别感兴趣的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并推出月季花扦插、美人蕉的两栖生活等10个课题。2017年1月,郑庭祺的奶奶在沙湖公园看见“第二季植物导师课”的海报,她主动帮助孩子报了名。在养护植物的过程中,郑庭祺和植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自从参加了公园大课堂的活动,郑庭祺已经从一个害羞腼腆的小男孩,变成了开朗的、愿意分享自己想法的孩子。

自推出公园大课堂公益科普活动以来,已累计在全市32家公园开讲290多堂趣味横生的自然科普、人文历史、手工互动和亲子体验课程,5000多个家庭参与并乐在其中。现在武汉市区的32家公园里,每周都有四五个公园同时举办公园大课堂活动。周末,武汉的孩子可以选择去附近哪个公园、学习哪项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宋荣说:“公园大课堂公益项目自创办以来,深受武汉市民的青睐,并在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市民群体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公园大课堂成为武汉公园挖掘深度服务功能的生动实践。公园首先对接和创造需求吸引中小学生,下一步还将推出“相遇吧”等活动把年轻人引进来,通过海选美术馆馆长,把有艺术专长的艺术家、从业者引进来,为市民提供人人参与、人人享受的平台,使公园成为全龄段、多维度、立体式公共空间。

探索公园空间新定义

韩忠是湖北大学的老师,今年是他第二次当选为市民园长。治理水污染、带领学生开设水科普课堂、传承汉派菊花养植技艺,他的工作不仅使公园环境变好了,还为公园增添了文化气息。今年,他还想带他的学生,在公园进行湖北乡土植物资源的普查工作,调研武汉市区公园内的乡土植物状况。

2018年1月9日,武汉市联合长江日报举办了“全年龄友好型城市沙龙暨美好生活共享空间启用”论坛活动。邀请中央媒体记者、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负责人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本地高校知名学者参加,共议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思路。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鹤说:“武汉解放公园推出‘美好生活共享空间’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在这一项目中,‘共享’是价值观,‘空间’是载体,‘美好生活’是目标。”

“近几年,武汉市城区公园所做的一些实验性工作似乎是在重新定义公园这一特定公共空间的新需求。”唐闻说,公园大课堂、植物导师课、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对公园管理者来说是一种跨界,这些活动探究了公园在公民教育上的可能性;市民园长是在构建社会共治模式,满足市民参政议政的权利。这些工作突破了公园固有的生态功能,在开放式空间里,构建社会文明、文化传播以及人与人友好的样本。

“武汉市除了普通的市民公园之外,还有黄鹤楼公园等具有独特文化意义的公园。黄鹤楼是武汉市的文化地标,对于这类公园,它们的文化包装、公共参与度还不够。”对于下一步的工作,周耕谈道:“现在黄鹤楼公园中,已经成立了黄鹤书社,解放公园中也将建立武汉空战陈列馆,中山公园将恢复文化设施和历史文化遗迹,如受降堂、张公亭、张公祠等,让它们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得到彰显,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公园应该成为促进人与自然对话、推动文化传承的地方,应坚守文化自信,传播生态理念,弘扬绿色文化。公园的建设不是简单地种树,而是要把树种到大家的心里面。”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秘书长王瑞合参观后对共享空间及其包含的市民园长、公园大课堂等公益服务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很少的人创造了很大的奇迹”。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见习记者 姚亚奇)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