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新再访“网红小镇” 对“三乡工程”提出新目标
2018-03-14 08:44: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2018年3月13日,陈一新前往省首批特色小镇“花博汇”调研,“80后”小伙李涛与朋友在此开了一家“古琴与花艺生活馆”,陈一新与其交谈,了解创业难点。长江日报记者周超摄

长江网3月13日讯 (长江日报记者郑汝可)在武汉蔡甸区大集街天星村,回乡企业家许江租用闲置农房178栋,流转土地1800亩,一期投入4亿元建设“花博汇”,引进网络直播,创建“网红小镇”。

这里,农民的老旧住房被改造成一幢幢法式小屋,吸引了近30家从事音乐、陶艺、书法等文创企业和近百名“网红”入驻,带动周边近500名村民就业。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曾专程来此调研,并点赞“网红小镇”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3月13日,陈一新再访“网红小镇”,考察其半年来发展变化,并对武汉“三乡工程”提质拓面提出新要求。

  做好“夜文章” 探索“5+2”经营

  “网红小镇”还有潜力可挖

作为湖北省首批特色小镇,“花博汇”当前定位打造“中国首个景绿网红小镇”,聚集“网红”相关业态,打造一站式服务的“网红工厂”。

走进“花博汇”,百余株樱花正含苞待放,网络互娱体验馆——达米拉少女生活馆正式运营……去年十一正式开园至今,小镇内变化不小:游乐项目增多了,店铺人气旺了,硬件配套也更加完善。  

 

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陈一新走进小镇一家餐厅,与法国留学4年回国创业的店主交谈。 长江日报记者 周超 摄

“生意还好吗?营业额大概多少?”陈一新随机走进小镇入口处一家餐厅,与店主交谈。对方回复说,周末生意都不错,平均每月营业额近6万。陈一新指出,“花博汇”下步要做好“5+2”的经营,不光要双休日两天有游客,更要探索做好5天工作日的文章,吸引更多市民前来观光游览。

农民旧房改造而成的创业小镇内,“80后”小伙李涛与朋友在此开了一家“古琴与花艺生活馆”,从制作古琴、售卖古琴到教授琴艺,生活馆都提供“一条龙”式服务。与李涛交谈,陈一新得知目前小镇给予类似创业者都有一定程度的房租减免,他肯定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文创产业在这里能够实现“小而全”“小而特”的发展,形成产业链。走进长江日报在此打造的网络互娱体验馆,陈一新对市属新闻媒体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的转型与探索表示肯定。  

  

走进长江日报全方位打造的网络互娱体验馆,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陈一新与“网红”主播、兼职大学生们交谈 长江日报记者 周超 摄

边走边看,陈一新不时与创业青年、“网红”主播、兼职大学生们交流,了解创业难点,工资收入等。看到这里年轻人众多、文化氛围好,陈一新建议,小镇的夜间旅游资源还有潜力可挖,下一步可探索做好“夜文章”,吸引更多市区年轻人下班后来此娱乐放松,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益,盘活小镇资源。

  突出“景绿网红”

  “网红小镇”就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现在的发展还需要哪些帮助?”与小镇经营者许江交谈,陈一新很关心市区两级政府提供的营商环境如何,企业下步发展还有哪些难题。

许江说,现在是“最幸福的时刻”,每天都感觉“累并快乐着”。他坦言,最开始自己对“花博汇”的商业模式也没有信心,但经过半年多的尝试探索,现在逐渐形成了经验,还吸引了不少兄弟省市前来“取经”。

陈一新听后很高兴,他说,两次看下来,“花博汇”的营销模式和商业模式都值得肯定。从营销模式看,就是“土气+洋气”,用“网红”自带的传播力解决“乡村振兴”中的目标项目客流不足等问题,短时间内形成了气场。从商业模式看,就是通过搭建创业平台,引进创业主体,吸引千家万户来此创业就业,形成产业链,衍生服务业。

鼓励“网红小镇”当好“三乡工程”典范,陈一新说,小镇要保持竞争力和生命力,必须突出发展定位中的“景绿网红”四个字。“网红”是特色,是最大的“卖点”;“景绿”是要四季有花,做到“人有我早,人早我好,人好我奇”。他建议,小镇在产业方面还需要多动脑筋,比如与贫困村、贫困户挂钩,在小镇展示销售绿色土特产,实现景区盈利的同时,带动贫困村发展,真正实现“搭建平台、引进产业、聚集人气、创造财富”。

  “三乡工程”提出“百十千”目标

  提质拓面惠及更多城乡群众

去年初,武汉市提出大力实施以“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为内容的“三乡工程”。

“市民下乡”,就是鼓励和引导市民下乡过田园生活,租赁农村空闲农房和闲置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把城市文明带到农村;

“能人回乡”,就是鼓励和引导在外创业有成的能人,返乡创办实业,反哺家乡建设,盘活当地资源,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企业兴乡”,就是鼓励和引导有社会责任感、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到农村投资兴业,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带领农民多方面增收致富,推动农村整村改造发展。

陈一新说,“三乡工程”是最可抓、最有效、最有益的一种新型城乡共享经济。实施“三乡工程”,其核心要义是探索不完全依靠政府力量,而是发挥城市要素、社会力量、市场机制,用城市力量去激发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盘活用好农村资源,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而重点解决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农村空心化等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他指出,当前,武汉已经形成了江夏区小朱湾、蔡甸区“花博汇”、黄陂区杜堂村等成功经验。下一步,就是要结合实际,复制推广,推动“三乡工程”提质拓面。

陈一新要求,到2020年,武汉“三乡工程”至少要实现“千百十”目标——千名下乡市民、百个回乡能人、十个兴乡企业,更大范围地让发展成果惠及城乡群众。同时,他强调“三乡工程”要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适当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