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小芬的支付宝转账记录显示,余额宝中12.2万元被转给“给孤儿妈妈般的爱”公益项目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刘孝斌刘俊华)26岁的小芬是一位全职妈妈,儿子4个月大,丈夫是销售业务员,他们租住在武昌白沙洲附近一个还建小区。
1月28日凌晨,小芬在使用支付宝时,看到一个帮助孤儿的公益项目链接。在爱心的驱使下,她点开捐赠窗口,打算捐款1200元,但因操作失误,将支付宝中的12.2万元余额全部捐出。
这笔钱是这对年轻夫妇的全部积蓄。他们非常着急,求助楚天都市报“帮到底”栏目,希望追回无意中多捐的款项。
全职妈妈深夜误捐
小芬和丈夫陶先生都是麻城人,小夫妻在武汉从事了几年的销售工作。儿子出生后,小芬当起全职妈妈,靠丈夫一人赚钱养家。由于儿子还小,经常吵闹,小芬的生活作息也变得没有规律,总是有些心神恍惚。
1月28日凌晨1时许,小芬安顿好儿子后,一时睡不着,便拿出手机打发时间。她打开支付宝客户端,看到一个“爱心捐赠”链接,点击进入,是一个名为“给孤儿妈妈般的爱”公益项目。项目介绍称,募集捐款是为帮助一些孤儿。
初为人母的小芬,看到项目介绍的孤儿情况后,同情心油然而生,点击捐赠按钮,打算捐款1200元。操作很简单,她根据提示,很快就完成了。
第二天,小芬查看自己的支付宝转账记录,才发现她误把余额宝中的12.2万元全部捐给了“给孤儿妈妈般的爱”项目。这笔钱几乎是她和丈夫所有的积蓄,平时放在余额宝里挣点儿利息,没想到糊里糊涂都没了。
小芬顿时慌了。她担心丈夫责怪,没敢马上告诉他。
本报记者协调退款
1月30日下午,陶先生发现小芬最近两天心神不宁,反复追问,这才得知她误捐积蓄的事。
陶先生也着急起来。他和小芬在武汉工作几年,经济并不宽裕,连房子都是租的,加上儿子出生、妻子辞职,生活压力更大。他连忙向支付宝客服反映,并致电楚天都市报“帮到底”栏目求助,希望追回误捐的款项。
记者来到这对小夫妻的租住地采访。小芬出示她的转账捐赠凭证,受捐公益机构是“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
小芬说,她不清楚自己为何出现误操作,可能与她产后几个月休息不好、精神恍惚有关。
陶先生告诉记者,他跟支付宝客服联系后,客服人员联系了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对方来电表示,小芬要提交退款申请和相关证明,基金会再按流程办理。工作人员还给小芬发来了“捐款退回说明”的样本。
1月31日,小芬按照要求准备好相关材料,通过快递寄给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
陶先生说,马上就要过年了,如果这笔钱没办法追回的话,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都有问题。
公益平台受理申请
1月31日下午,记者与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取得联系。基金会品牌宣传部工作人员说,他们已经知道小芬的退款意愿,但不愿透露办理退款的具体流程。
记者又联系支付宝蚂蚁金服公益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2008年以来,蚂蚁金服公益平台一直为公益机构提供零费率服务,引来许多公益机构入驻。该平台根据《慈善法》等法规,对申请入驻机构的资质进行核查,包括公益机构名称、社会信用代码、慈善组织登记证书、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募捐方案、支付账户、住址和联系方式等信息。
该负责人表示,将与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沟通,请他们重视记者反映的误捐一事,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昨日上午,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给记者发来退款流程:捐赠人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捐款页面截图、退款说明等材料,报基金会秘书长审批后,在三个工作日内将误捐款项原路退给捐赠人。
记者将协调结果告知小芬,她表示接受。
专家观点
网络捐赠设置应该更加严谨
虽然麻烦解决有望,但陶先生还是不解:一个网上支付客户端,不断向用户推送公益项目,捐款操作却没有任何限制,不禁让人担心资金安全。
记者按照小芬的指点,在支付宝客户端找到“爱心捐赠”链接,并向“给孤儿妈妈般的爱”捐款,操作十分便捷。在“同意协议并捐款”页面,《支付宝爱心捐赠协议》称,用户要自己分辨公益机构的真伪,且对捐赠行为负责,却没有提及公益平台的审查监督义务。确认捐款前,并不要求用户必须阅读和接受协议,即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几位银行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大额资金转出,应该有更加严谨的确认流程。比如,在自动柜员机(ATM)进行转款操作时,需对转入账户进行两次确认,并回答用户名,就是为了防止误操作。另外,网络捐款应该设定上限,以避免明显不符合常规的捐款行为。
湖北扶轮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张冶钢说,根据小芬的陈述,综合日常逻辑,可以判断小芬捐款12.2万元并非其真实意思。按照《民法总则》第143条规定,其民事行为无效,可以要求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退还其超出原意向数额的款项。
张冶钢称,支付宝公益平台与公益机构的链接过程中,公益平台作为用户资金的保管方,在捐赠协议中,更多强调了对自己的免责条款,而淡化了对用户的保护义务。从金融平台的服务质量上讲,这是不太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