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武汉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空间发展格局
2018-01-25 16:00: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1月25日讯 “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加快打造成长江中游城市群最重要的增长极,这是新时代赋予武汉大都市区的历史使命。”24日,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如何有效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更好推动武汉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提出思路和举措。

  省政协委员、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

  武汉应创新引领“做实”大都市区

省政协委员、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不仅是武汉的机遇,更是武汉的历史担当。从“三镇时代”迈向“长江时代”,武汉要形成创新引领,“做实”大都市区,形成和宜昌、襄阳的协调发展,更要和外省城市合作,做强“中三角”。

武汉融入长江经济带,首先要“做新武汉”,叶青表示,在过去的一年,武汉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城市做大做强,潜力极大挖掘,市委市政府的创新实践卓有成效。

由“三镇时代”走向“长江时代”,武汉不仅要自我发展,更要创新引领,主动与相邻城市对接、一体化发展,“做实”大都市区。如此,不仅对周边城市形成带动作用,更为武汉自身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叶青说,武汉的三大经济开发区在其中可起到很大作用,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可形成新的产业带。如东湖高新区,一路向东,可将黄黄鄂(黄冈、黄石、鄂州)串联起来;临空港经开区,可加强与孝感联动发展,打造临空经济走廊;武汉开发区,和天潜沔(天门、潜江、仙桃)连接起来。

推动武汉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也不是终点。叶青认为,武汉和武汉大都市区还要加强与宜昌、襄阳等城市的合作,更进一步,还要加强与外省的合作,如长沙、南昌等城市,形成活跃的“中三角”,“很好的学习对象是‘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合作活跃,经济发展快速,中部城市之间也要有更强的合作、互利、共赢精神”。 (记者肖娟)

  省人大代表、九三学社武汉市委员会副主委陈韦:

  打破武汉与周边地区的行政边界障碍

省人大代表、九三学社武汉市委员会副主委陈韦表示,武汉是全省的龙头和“主中心”,也是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规模最大的核心城市,发挥武汉的辐射带动作用,对打造长江经济带“脊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建武汉大都市区,要强化武汉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陈韦认为,要打破武汉与周边地区的行政边界障碍,在经济产业布局、城市空间发展、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充分衔接,构建一体化发展的武汉大都市区。东南方向推进东湖高新与鄂州、黄石、黄冈的一体化发展,打造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城镇连绵带;西南方向推进武汉开发区与仙桃、洪湖、天门的一体化发展,打造以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城镇连绵带;西北方向推进临空港经开区与孝感的一体化发展,打造以临空经济为主的城镇连绵带;远期通过长江新城带动麻城等革命老区发展,打造比肩大纽约、大东京等世界一流“大都市区”空间发展格局。

陈韦还建议要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小时通勤圈”和“一小时商务圈”。在武汉大规模地铁即将建成的基础上,加大城际铁路和快速轨道向周边地区延伸的力度,促进武汉大都市区的经济交流。(记者夏琼)

  省政协委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

  实现经济空间布局的优势互补

“在发展过程中,武汉大都市区还存在着经济规模缺乏影响力、结构不合理、没有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的问题”,省政协委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分析道。

邹薇认为,武汉大都市区发展不仅是湖北的区域性布局,更应把它看作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把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中游最重要的城市中心,逐层扩大,以此思路来谋划,打造多圈层长江中游城市群。同时,武汉大都市区还应主动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借助长江黄金水道,提升国际化水平。

对接、融入国家战略的前提是,武汉大都市区内部要实现经济空间布局的优势互补。邹薇建议,武汉大都市区的发展要借鉴国际大都市圈发展模式,让资金、人才实现同城化流动,武汉周边城市也应该具备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群体,形成主打产业,有叫得响的品牌,同时依托武汉的交通、物流资源将产品分销至各地。同时,武汉应发挥“头雁效应”,专注于尖端产业的研发,适度分散和转移制造业到周边城市。

邹薇说,武汉大都市区要重新思考产业的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后大都市区内的城市将实现共赢发展,才能形成长期稳健发展的基础,也能更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战略。(记者王雪)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