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盛隆电气集团董事长谢元德与公司年轻管理人员讨论工作 记者高勇 摄
档案: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要有各种专长的人才组成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只有等着破产。”
——2002年2月5日,谢元德在盛隆总结表彰大会上说
当年最早在承包合同上签下姓名的谢远峰,现在是盛隆电气集团内部的“大老板”。去年,他生了一场大病,妻子劝他不要上班了。谈了一个通宵,两人都哭了。
谢远峰说,工作已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这个走过38年的企业走得更好,帮助年轻人成长起来过得好。这对抱上了孙子的夫妻,已经携手在开发缅甸市场。
1993年,盛隆进入武汉,探索出统分结合经营模式,形成“群体老板”模式雏形。在武汉市场站稳脚跟后,盛隆于1999年进驻北京,之后数年不断南下、东进、西扩,2007年进驻上海,2008年扎营重庆,2014年成立广州公司,形成盛隆“五大营”。
盛隆电气集团董事长谢元德将自己探索出的企业观、人才观用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他说:“谁也没有卖给谁。办实业的目的是让企业每名员工都能自主而且有尊严地做人、做事、创业、创新,实行让每个人自主、成功的机制。”
现任盛隆副董事长谢清伦,1985年通过招工考试加入团队,现在已经领衔一个年销售额近8亿元的大公司。独当一面后,她又带出了李洪英等一批年轻人。
6年时间,李洪英从毕业生到助理再到总经理,又用6年时间成为盛隆北京创业二公司总裁。她说,在盛隆,不问出身、不问资历,只问前程。
“任务不是别人让你干,而是自己愿意干。要去开拓的市场,都是自己的选择。”谢元德说,“公司刚进入武汉时,交通不发达,也没车。业务员就靠双腿跑,看着电线杆一家一家进去谈,一个星期就能穿破一双皮鞋。在北京,看到一个塔吊,业务员就进去谈。”
让企业持续做大做强,“群体老板”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动力。盛隆基本制度文件上有这样一句话:“具有创业思想的准老板经过努力成为小老板,小老板成长为大老板,大老板帮带小老板,小老板帮带具有创业思想的准老板。”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宋学宝说,盛隆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在实践中根据企业的实际,探索最有效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让企业长久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坚守实体经济的中国民营企业以中国式智慧开创了一种新的产权形式及公司法人治理体制,走出了一条企业文化体制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