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些改革创新获全国关注 系列举措提供可复制样本
2017-12-18 08:44: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12月17日讯(长江日报记者 郑汝可)近期多次在央媒头版“刷屏”的武汉,本月15日荣膺2017“年度城市创新”奖,并成为该奖项唯一入选城市。武汉在招商、招才、生态等方面的创新力度及效果再获肯定。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带着实现城市伟大梦想的决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今年以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领域接连推出创新举措,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武汉改革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动真碰硬全国率先向“新衙门作风”宣战

2月3日,新春上班第一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以改进机关作风开局,在全国率先向服务不到位、进取不积极、工作不落实、担当不主动的“新衙门作风”宣战,大力清除机关积弊。以从领导干部带头抓起、从确保重点工作落实抓起、从优化审批制度抓起、从群众关注热点抓起、从正反典型抓起等“五个抓起”打好组合拳,建立评议、问责、免责、激励等“四个机制”,优化机关作风建设。

截至目前,在查处不敢负责、执行不力、效率低下、作风不正等突出问题中,全市共问责1333人。

武汉市痛批“新衙门作风”引起央媒关注。《人民日报》曾于2月16日、3月28日分别刊发《新衙门作风是发展的绊脚石》《刹住“新衙门作风”》二文;4月5日,又刊发了题为《不能以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文章,聚焦武汉作风建设;8月10日,刊发《武汉剑指“新衙门作风”》再度聚焦。

“红色引擎工程”创基层党建全国品牌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红色引擎工程”系统集成“红色引领、红色头雁、红色细胞、红色阵地、红色物业、红色文化、红色旋风、红色基金”,实行“法治、德治、自治”并举,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新路子,让党的工作走进千家万户。其中,“红色物业”既发挥物业服务功能,又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今年以来,全市569个市场失灵、自治失效的老旧小区有了物业管理,面貌焕然一新。

7月18日至19日,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上,中组部高度肯定武汉经验,认为武汉在全市大力推动“红色引擎工程”,系统集成、整体推进、全面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不仅在党组织书记、党员队伍身上打牢红色印记,而且把物业管理人员也培养成党的工作力量。武汉抓城市基层党建,主题鲜明,有思想、有温度、有色彩。

  “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努力打造党政机关服务最优的城市

3月19日,我市试点推出“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审批模式,重塑为民办事体制机制,坚决根治“新衙门作风”,努力打造党政机关服务最优的城市。7月31日,全市首批9653项审批服务“三办”事项清单公布,这标志着聚焦企业和市民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三办”改革创新正式落地。

目前,全市公布的9653项“三办”事项中,实现“马上办”,约占50%;实现“一次办”,占80%;实现“网上办”,约占45%,全市审批服务办理时限比法定或原承诺时限平均每个事项压缩10.6天。今后,我市还将不断推动“一次办”向“马上办”“网上办”“不用办”迈进,让企业群众办事更便捷更高效。

《半月谈》长文《武汉,行者无憾》中关注“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改革。东湖开发区被评为今年全国12个“中国政务服务突出贡献奖”之一。李克强总理12月来汉调研,高度评价了武汉“三办”改革举措。

  全国首创“网上群众工作部”高效回应群众诉求

5月11日,我市在全国率先成立网上群众工作部,实行“虚拟机构、实体运行”,践行网上群众路线,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畅通民意表达的渠道,扩大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市民参与,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市网上群众工作部整合武汉城市留言板、12345市长热线等多个民情收集办理平台,集中收集民情,办理网民诉求,解决民生问题。

截至6月4日,全市17个区全部成立区级网上群众工作部。截至11月1日,我市主要民情受理平台共接到群众投诉、建议、留言61万件,按期办结率达99.32%。

新华社刊发稿件关注,文中提到,武汉在全国率先成立“网上群众工作部”,变“上访”为“上网”,老百姓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就可以表达自己的诉求,“网来网去”解决信访问题。该做法还在第八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上受到中央认可。

  首创“四大资智聚汉工程”

今年来,我市提出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即“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 “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工程” “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打造“大学+”发展新模式,引发全国关注。

“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确保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10月11日,我市正式发布留汉大学生毕业落户、住房、收入三大新政策,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年内,规划建设面积超过1000亩的长江青年城将开工建设。

“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开创城市“新时代校友经济”模式,邀约全球武汉校友智力回归、资本回归,助推武汉赶超发展。5月26日,在汉高校校友总会联盟成立。截至11月26日,武汉共举办9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专场活动,校友签约项目总投资达13014亿元。

9月18日、19日、21日,光明日报分别以《四大资智聚汉工程 让武汉每天不一样》《留住大学生,就留住未来——武汉创新实施大学生“安居乐业”服务工程》《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为湖北武汉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为题,关注“四大资智聚汉工程”。

  首创成立招才局、科技成果转化局

4月8日,武汉在全国率先成立招才局,统筹全市人才工作职能、政策、资金、力量。今年武汉历史性引进诺贝尔奖得主4名,一大批产业领军人物回汉投资兴业。截至目前,武汉共聘任“招才顾问”29人、“招才大使”10人。

8月14日,武汉在全国首创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转化局实行“虚拟机构、实体运行”,力争5年内在汉高校院所八成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武汉还成立了院士专家顾问团,首批12位院士坐镇服务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截至11月28日,我市共举办五批科技成果转化签约大会,206个项目现场签约。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均对上述举措进行跟踪报道;《经济日报》头版头条聚焦。

“三乡工程”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武汉样本”

2月以来,我市创新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积极探索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新举措,有效实现农村资源与城市消费、农民增收与市民体验的对接,鼓励市民下乡租用农村空闲农房和农地资源,引导乡村贤达、社会名人返乡创业,吸引企业家到农村投资兴业。我市先后出台了鼓励市民下乡“黄金20条”、市民下乡助脱贫攻坚“钻石10条”。

通过实施“三乡工程”,今年1-11月,全市投入农村的社会资金达到152.69亿元,新增农民收入20.04亿元,其中271个贫困村农民增收2.53亿元,“三乡工程”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武汉样本”。

人民日报以《乡村振兴,先聚人气》为题深度报道武汉“三乡工程”;光明日报以《“三乡工程”为武汉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引擎》为题推出整版报道。中央农办专程来汉调研。

  探索长江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

9月12日,武汉长江大保护工作会议上,我市提出要实施区域内长江跨界断面水质考核。12月,《长江武汉段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办法》经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明确在长江武汉段左右岸共设置13个监测断面进行水质考核。

自此,武汉将对市域内各区长江断面水质进行严格的常态化、信息化监测,每月通报辖区内水质状况,警示、倒逼各区及时解决问题,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以所属区的长江断面水质为考核依据,设置简明的考核指标,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实行“水质改善的奖励”、“水质下降的扣缴”并与干部绩效挂钩,年终真兑现、真奖罚,推动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生态补偿机制。新华社刊文关注。

  打造新民营经济集聚地

6月13日,武汉召开新民营经济发展大会,提出打造新民营经济集聚地。新民营经济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创富惠民为目的,以大学生、海归、科研技术人员和职业经理人等“新四军”为创业创新主体,以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为主攻方向。7月10日,我市发布《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试行)》16条。

目前,我市已举办新民营经济招商大会上海市浙江商会专场、闽粤港专场、通用航空专场、全球温商专场、世界500强与全球知名外企招商大会外资商会专场、中法生态城专场、国际友城专场等,成果丰硕。《经济日报》9月25日第六版以《极目楚天敢为先》对我市实施新民营经济的若干举措进行了报道。

  调研选拔百名“狮子型”干部

5月16日,我市启动调研选拔“狮子型”干部,以“忠诚干净、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敢打敢拼、敢于担当”为标准。其中,待选拔为正局级岗位的“狮子型”干部人选,需要是能谋善断、驾驭全局能力强,敢于担当、克难攻坚能力足,抓铁有痕、工作落实力度大的优秀干部;副局级岗位的“狮子型”干部人选,需要甘当配角、独当一面,能干善战、敢闯敢拼,勇于创新、善于担当。

历时3个多月调研,根据组织会议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不论年龄、不论资历,好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我市共发现掌握309名“狮子型”干部人选。截至11月6日,共选拔任用119名“狮子型”干部,平均年龄47.3岁。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点赞武汉,称“深化改革,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勇于排雷,善除荆棘。”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