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9月27日讯(长江日报记者胡雪璇 通讯员韩婧)家风影响民风社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城市中生根。近年来,通过一系列举措,家风在我市的引领作用凸显。
整理家训家规,树立良好家风。我市以社区(村)妇联组织为基础,向全市家庭发出家风家训征集令,鼓励家庭成员挖掘、整理、订立家训家规。在黄陂区,妇联组织派专人上门为家庭整理先辈留下的家训,供家庭成员共同遵守;在东西湖、新洲、江夏、蔡甸等区,妇联组织还将收集到的老家训、好家风制作成“家风墙”,竖立在村头巷尾,悬挂在门户之上,起到自警监督作用;在武昌、洪山、江岸、汉阳等区,社区将辖区内的家风故事汇集成册,供家庭学习借鉴。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2017年市政府“十件实事”项目——1800场“家教公益大讲堂”进社区活动刷爆了江城家长的朋友圈。
市妇联依托社区(村)家长学校,在全市200个片区举办1800场家教大讲堂,将科学家庭教育理念送入千家万户。“暑假每周都去社区家长学校听免费讲座,通过学习,感觉和孩子的关系更好了,教育孩子也更得心应手了。”硚口区汉正街利济社区居民李静说。
目前,全市建有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及街道、社区、乡村家长学校3517所,已创建全国、省、市示范家长学校300余所,从事家庭教育的工作者达3万余人。
居委会设免费茶摊17年 爱心茶拉近社区与居民距离
从陶瓷茶壶到大搪瓷茶缸,再到不锈钢大茶桶,汉阳区永丰街徐湾社区居委会门口的“爱心茶壶”几经变迁,维持这个爱心茶摊的人也发生了变化,但为民服务的好传统在社区委员会这个特殊的家庭里一直传承了17年。
创立“爱心茶壶”的是社区党支部书记吴彩荣。2000年夏天,她遇到一对贫困老夫妻干啃馒头被噎着,于是就配备了2个陶瓷茶壶,置办一些花红茶、菊花茶,每天晚上冲好摊凉后,第二天摆在居委会门前,供过往的路人消暑解渴,很受行人欢迎。
“爱心茶壶”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人慕名来喝茶,小陶瓷茶壶换成了大搪瓷茶缸。随着喝茶的人越来越多,搪瓷茶缸也被换成了不锈钢的大茶桶。
17年来,居委会搬了5次家,但这个免费茶摊却一直没撤。夏天,每天至少要烧七桶茶。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清洗茶桶,保持洁净。
17年来,居委会的人不停在变化,可是茶缸里的茶却从未因此间断过,从十几年前的老干部到现在刚入职的年轻后辈;从五零后到现在的零零后,几代人锲而不舍地每天坚持烧水、泡茶,已经成为这个家里每个人的习惯。
这一份“茶壶”的坚持与执着,是这个特殊“家庭”传承家风的缩影。吴彩荣说:“社区是个大家庭,爱心茶拉近了我们和居民的距离,虽然这个温暖很小,但我们一定会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通过好家风带动好社风,抓好领导干部家庭这个关键。目前,以培养优良家风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助廉”活动正在我市全面铺开,进一步引导干部家属当好廉政法规宣传员、廉洁家庭守门员、勤政廉政监督员。
青山区连续14年开展“家庭助廉”活动,并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今年5月,该区举办“家·讲堂——家风与家和万事兴”主题讲座。讲座以“家风与家和万事兴”为主题,从什么是好家风、如何培养好家风、为什么家和才能万事兴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一名领导干部的妻子说:“家风讲座就像一堂生动的廉政文化教育课,值得全家人一起学习。”
开国部长百岁后裔谈家风 一定要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能看到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非常高兴。”昨日,新中国首任农业部长李书城之女,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获得者、百岁老人李声英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家风传承。
李声英今年12月即将100岁,由于去年不慎摔跤骨折,目前大部分时间在卧床静养。
2011年,老人和三儿子一家从大智路搬到百步亭悦秀苑小区,申请到一套37平方米的廉租房。去年,社区考虑到他们住在一楼比较潮湿,就将李声英一家换到12楼同等面积的住房。老人对现在的居住环境很满意,表示不需要组织再费心照顾了。
“小时候,父亲很少有时间陪伴我们兄弟姐妹,但我至今记得他教育我们,一定要做对国家有用的人。”李声英牢记父亲的教诲,很少对外人提起自己的家世,教育子孙要自力更生,再困难也不向国家提要求。直到入选新中国成立60年功勋湖北100人,李声英与李书城的关系才为外界广泛知晓。
陈文超说,1973年她的父亲去世后,母亲还到小学代课贴补家用。大姐和大哥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目前都在老家潜江。她和三哥、小妹留在武汉,已经从企业退休。家里的6个孙辈都是大学生。
去年12月12日,李声英一家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正是因为优良家风代代传承。得知武汉今年创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老人说:“武汉也是我的家乡,希望她越来越好。”
一家两代4口全力投身志愿服务 家中有部空巢老人帮扶热线
在百步亭安居苑,有一户“全国文明家庭”,一家两代4口人先后投身志愿服务。带头的余洪芝婆婆跟24户空巢老人结对子,服务对象覆盖746户,坚持15年写下11本志愿者日记,被称为“日记婆婆”。
72岁的余洪芝不顾腿脚不便,爬楼敲开19户居民的家门,并号召60名骨干志愿者挨家挨户收集情况,切实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小麻烦。她说:“城市形象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也得到提升。”
2002年,余洪芝一家搬到百步亭,她从楼栋长干起,随后组建起第一支志愿服务队。苑区里有许多空巢老人,她总是帮忙买菜、上门看望。碰到空巢老人过生日,她就端一碗长寿面过去。每年学雷锋日和七一前夕,她还自掏腰包为空巢老人和困难群众送慰问品。
慢慢的,余洪芝把自己的家人都发动起来做志愿者。她家至今保留着一部座机,是苑区空巢老人向她寻求帮助的热线电话。深夜,有老人发病打不到车,余洪芝就让自己的儿子开车送老人去医院。去年,一位爹爹在小区广场上摔得头破血流,其他居民打电话给余洪芝,她当即要老伴和儿子前去帮忙,最后把爹爹安全送回家。余洪芝的老伴也乐于给空巢老人做长寿面。现在,他们住在后湖的女儿也加入到百步亭的志愿服务活动中。
记者翻看余洪芝的志愿者工作笔记,发现她经常从早忙到晚,周末也不休息。是什么支撑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中?余洪芝说:“弘扬社会正能量,家庭就是加油站。要让家庭每一个成员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