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平台有服务有政策有氛围 90后创业者感觉很踏实
2017-09-27 08:44: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90后创业小伙伍黎明 记者胡九思 摄

长江网讯(长江日报记者章鸽 实习生刘志成 通讯员彭燕娥 金睿)

居民讲述:

伍黎明,男,25岁,武汉所见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生

来武汉6年,我在武汉读了大学、创了业、结了婚、买了房、有了小孩,有朋友笑称我是“人生赢家”。其实,我从2012年在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园办起第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直到现在,我们的互联网+“定制供应链”创业项目慢慢走上正轨,我觉得自己算是稳定了下来。

考入武汉理工大学后,我发现,这里的学子创业热情很高,学校对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读大二时,我也开始了教育培训行业创业。2013年,培训班慢慢萎缩,我最终只好停办。

2014年初,我进入仁和会计公司实习。这是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3个月实习期过后,我得到了一个不错的职位。但学校老师鼓励我:“你有创业的激情和能力,还是应该去创业。”2014年5月,在学校创业比赛中认识的“由米定制”创始人苏超超邀请我加盟,一起开拓个性化定制服装、礼品等产品的市场,获得了武汉市、区政府的支持。

也就是在武汉,我才能有这么大的勇气和信心坚持创业。开拓外省或外市的市场业务时,我也没有发现比武汉更好的创业环境。各种创业大赛、政府支持,还有很多有激情的大学生愿意一起共事,让我很有干劲。

目前这份工作是我在大学开始创业和就业实习以来最让我感到踏实的,给了我继续创业的信心。今年2月,武汉正式提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随后,武汉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我的妻子今年也顺利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的稳定工作。

创业中心让我免去后顾之忧

  记者探访>>>

伍黎明上午的工作日程排得很满,我们约在一起中午进行探访。走进伍黎明公司所在的嗅钛工坊,二层楼200多平方米的办公区域里,都是忙碌着的年轻人身影。

“从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园到洪山科技创业中心,没有政府和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各项扶持,我们也走不到今天。”伍黎明告诉长江日报记者。

市人社局工作人员介绍,场地和资金是大学生创业最先面临的两大问题。我市每年投入创业资金超过1亿元,先后建成各类创业示范基地66家,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3.82亿元,扶持12.61万人成功创业。仅洪山区就拥有2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1家众创空间和31个大学生创业特区。

据介绍,这里是洪山区最具创客氛围的LOFT开放式办公空间。对接科技、人社、经信等部门的各类满足要求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园区提供法务、财务、创业辅导、企业礼品等创业服务,协助创业者申报各类项目。

伍黎明说,创业中心免除了初创业者的一切后顾之忧,只需放心往前冲。

创业大赛荣誉增强企业信誉

去年,“由米定制”这个一度不被看好的“定制文化衫”项目服务于新浪、腾讯游戏、百度等全国1300多家企业和高校,年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带动50余名大学生就业。“我们能发展到今天,要感谢湖北省和武汉市、区各级政府举办的创业大赛,让我们不断在头脑风暴中改变、成长”。

去年,在洪山区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伍黎明和他的团队打造的互联网+“定制供应链”创业项目一举夺得特等奖,斩获奖金25万元。此前,“由米定制”在青桐汇-武汉理工大学专场中成为获得投资邀约函最多的路演项目。公司还获得第三届武汉市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二等奖、第七届邮政储蓄杯大学生网商大赛特等奖等奖项。“奖金只是创业路上获得扶持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大赛的荣誉增强了企业的社会信誉和可信度,各类大赛上创业导师的帮助让我们走得更远、更好”。

伍黎明正在考虑落户武汉。“在武汉生活、工作,各方面都很便利,我们很知足”。

他们的故事>>>

汉阳区江欣苑社区物业客服主管张高远:

  打了多年零工,终于有了“铁饭碗”

我之前没有固定工作,开过小卖部,卖过早点,做过超市临时促销员。我一直十分羡慕那种在一家单位工作好多年的正式工。

2008年,渔业村改建成江欣苑社区,村民变居民;成立了龙洲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居民又成了股民。当年,我在社区应聘进入龙洲物业公司工作,起初几年做绿化员,每月工资六七百元。由于工作积极勤奋、待人和气,2011年我成为公司一名行政人员,工资涨到每月2000元。两年后,我升职当了客服主管,每月能拿3200元。

今年,家里刚添了孙子。我一边上班,一边和亲家一起带小孩,这种生活蛮知足的。我从小就在汉阳长大,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看着江欣苑社区慢慢壮大、居民越来越多,我在社区物业工作也越干越有劲,我很珍惜这份工作。

卓刀泉街文泉书苑社区“红色物业”管理人员王文欢:

  为居民服务,这才是适合自己的工作

2015年从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后,我一边创业一边工作,一直想要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一直没有稳定下来。今年6月,得知武汉市在集中选聘“红色物业”党员大学生,我被触动了,就开始准备应聘。

8月初参加完培训后,我被分配到洪山区卓刀泉街文泉书苑社区工作,和其他新来的党员大学生一起成立了党群工作小组,联合物业服务部开展物业工作。我参与了保洁、维修、保安等工作,每周还不定期举办健康义诊,也上门为居民服务。做着基础的物业服务工作,摸查小区重大隐患问题然后改进,和一群有激情、有活力的大学毕业生一起工作,我很开心。每次听到居民们说的感谢话,我也觉得很满足。

  江汉区单洞社区养老院院长彭玉芳:

  照顾老人一干19年,很有成就感

这几年,国家对养老工作越来越重视,我们养老院也一直在提档升级,更换硬件、软件设施。这个工作做起来还蛮称心如意的。我们单洞社区养老院1998年就成立了,作为武汉市首家福利院一开就是19年。

我们养老院现在居住了50多位老人,有16名护理人员。我们这些管理人员、护理人员几乎每天都要在养老院工作,照料老人们的生活起居。有的老人走路不方便,照顾起来需要格外用心,还要听取家属们的建议不断改进养老院工作。我现在也快60岁了。在养老院工作这么多年,自己也老了,但日子蛮充实,很有成就感。

孩子王儿童用品汉口城市广场店店长赵青:

  工作更稳定了,我成了武汉人

对我来说,现在的工作状态就很不错。我大学毕业后在汉口一家盐津铺子做店员卖零食,后来结了婚就辞了工作。2013年,小孩出生,我在后湖大道一小区安了家。小孩7个月大的时候,我又去汉口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做老师,但是工作地点在武商世贸广场,每天来回坐公交车要花3个小时,不是很便利。

2014年,汉口城市广场商业体建成开业,家乐福等企业入驻,后湖地区的居民有了更多就业机会。我就应聘到了孩子王儿童用品汉口城市广场店做店员。这份工作离家近,又方便带小孩,我觉得很合适。现在,我已经做到了这家分店的店长,工作更稳定了。今年,我把户口从荆州老家迁到了武汉,现在也是武汉人了。

江岸区百步亭花园社区玩美玩具经营部罗厚兵:

  创业担保贷款让生意越来越红火

我今年35岁,此前一直处于到处打工不稳定的状态。2012年,我抓住商机,开了一家玩具经营部,主要是出售玩具,兼顾游乐设备经营。2014年,我准备引进新型游乐设备,但资金周转出现缺口,差十几万元钱,找亲戚、朋友借不好意思开口,找银行贷款也没有头绪。

这时,社区里的社保专干告诉我,市人社局有针对中小创业者的免息创业担保贷款。出乎我意料的是,10万元免息贷款在两个月内就审批下来了。2016年,我如期归还了免息贷款。社保专干还告诉我,如果需要进一步扩大经营,可以二次申请免息贷款。今年初,我再次申请了扩大经营的创业担保贷款20万元。现在,我的经营部小有名气,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

东西湖区兴祥龙门业公司经理黄春:

  一笔小额担保贷款保住了我的生意

我曾是一名下岗职工。2008年,我和丈夫在东西湖区开了一家家居门业店铺。我们做生意诚信老实,生意日见起色。2014年,我被诊断为风湿性肺炎和干燥综合征,需长期吃药,且每月要定期到医院“报到”。

这个时候,我的父母年事已高,儿子正值高考,生意一落千丈,资金周转不开。我们一度准备转手门店。社区就业专干王红霞多次上门了解我家的经营状况以及个人信用情况,向我宣传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起初,我和丈夫很犹豫。王红霞帮我们一起分析目前的经营状况和偿还几率。我和丈夫鼓起勇气,2015年申请了当年最高的1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这两年,我们的生意慢慢又做好了,日子越过越稳定。今年7月,我按期归还了10万元贷款。

武汉公交集团372路司机韩豫翔:

  开公交车6年工资翻了倍

我今年30岁,开公交车已经6年了,非但没有疲劳感,干劲反而越来越大。之前我一直在外面做临时工,生活没有保障,于是就去应聘公交车司机,从而有了更稳定的工作,有了“五险一金”。而且,公司的待遇也变得更好了。我的每月工资从刚开始的2000多元慢慢涨到了现在的四五千元,家里生活越变越好,妻子对我的工作也越来越支持。

乘客们对我们司机的认可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我们也一直秉承着“把乘客当亲人”的理念,服务大众、服务社会。还有一点是,现在吃饭都不用操心了,比如早班6时开始发车,到中午花2元钱就能吃到干净卫生的盒饭,公司更加人性化。

阳光保险公司某营业部经理韩玉珍:

  大龄人员也能迎来事业的春天

我今年54岁,在阳光保险公司干了2年,还鼓励推荐我所在的古田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和随军家属和我一起工作。现在,我升职当了经理,团队有近30人。

大龄人员要想干好工作,也得学习。37岁那年,我开始参加成人财务大专自修,获得家庭保障理财规划师资格,成为保险行业的“金牌会员”。2016年8月,我又参加了PTT兼职讲师培训。

我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学习、辛勤工作,为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我的鼓励下,我的儿子、儿媳和女儿都自强自立,创办幼儿园、教育培训机构,现在都走上了正轨。我们全家人不等不靠、自食其力,互相理解、互相体谅。我很庆幸自己通过努力拥有了这样一个温暖、幸福的大家庭。

(记者章鸽 实习生刘志成 通讯员刘晶晶 李放军 彭俊 魏新波)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