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医生和贵州患者32年情未了 从书信到电话再到微信
2017-06-14 08:45:00 来源: 长江日报

姬绍先(中)给年轻医生念刘建国来信通讯员马遥遥摄

记者黄莹 通讯员马遥遥 卢亚芳

13日,一名贵州高考考生的家长给一位武汉医生发微信,告诉他:“小儿子高考结束了,感觉考得还不错,我希望他能学医,做一个像你们一样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收到微信的是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王潞,发微信的是贵州遵义的刘建国。32年来,刘建国人生的每一份喜悦、每一个转折都会跟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的医生分享。从前是一封封信,后来是一个个电话,现在是一条条微信。在他心里,这些医生是他的亲人,给了他第二次生命,这段跨越了两代的医患情历久弥新。

医患鸿雁传书20年

23岁时的贵州遵义小伙子刘建国,从小被“歪脖子”病折磨,到处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长大后找不到工作,也找不到对象,四处求医无果,生活陷入绝望。后来听说,武汉市中心医院世界首创了一种治疗方式,对他的病很有效。1985年5月,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家人带他到武汉求医。

神经外科的姬绍先主任接诊了他,诊断其为痉挛性斜颈,随后用科室独创的技术为他做了手术。术后,刘建国的斜颈有了明显好转。出院前,姬绍先还热心鼓励他,重新建立对生活的信心。

1985年9月26日,刘建国从贵州寄来了第一封信:“姬主任您好!现在我的头部能和其他同志一样直立起来了。我终于找到了工作,成为遵义纺织厂的一名工人,现在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您为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多亏您的治疗和教导……”

姬绍先当即热情回信,鼓励小伙子继续乐观面对生活,还指导他怎样康复锻炼。

自那以后,刘建国的书信时常从贵州跨越千里飞来。在信中,他把人生每一次进步都向姬医生汇报:结婚啦,爱人是厂里的同事;生了个大胖小子,请姬绍先给取名字;儿子长大了,家乡变化了……姬绍先每次都会欣喜回信,分享自己最近的心得感想。

两人书信往来了20年。姬绍先退休后,科室的年轻医生梁健、王潞,从他手里接了班,继续和刘建国通信联系。

高考志愿牵住两地心

2006年5月,刘建国家里终于装上了电话。每当贵州区号的铃声响起,姬绍先总是满面笑容地接起。2016年10月,刘建国家里装上了宽带,儿子又教会他如何使用微信。家人们都知道,刘建国在武汉还有些“亲人”。

刘建国常常给家人讲这些“亲人”们是如何改变了他一生的故事,还兴致勃勃地告诉大儿子,“你的名字就是武汉的医学专家姬伯伯取的呢!”

今年小儿子高考完了,估分不错,刘建国希望他学医,做个像姬医生他们那样的人,也是报答当年救治之恩。多年受父亲熏陶,儿子对医生职业也很有兴趣。

13日,刘建国给王潞发了微信。王潞立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姬绍先。已经76岁的姬绍先得知这一消息,很是高兴,马上拨打刘建国的电话恭喜他,还和科室的年轻医生一起,帮助他了解目前医学院的专业设置、招生录取情况,仔细分析给他听。

书信、电话、微信 时代变迁情谊流传

姬绍先说,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和不少患者建立了密切往来,收到了全国各地很多患者的来信,给患者手写的回信就超过800封。这些医患联系,随着痉挛性颈斜三联术一起,从他手里传到梁健、王潞等新的年轻医生们手中。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电话普及,梁健又开始用电话的形式对患者回访,患者的电话号码记满了厚厚一个本子。2010年之后,QQ、微信兴起,王潞坚持着老一辈传统,组建了多个患者交流群,跟踪了解病人情况。

现任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的李俊说,年轻医生从老一辈专家手里接过的不仅是手术刀,还有这一封封咨询信、感谢信,一条条通讯记录,它们承载的是信任、感激和情谊。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