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恢复旧貌 记者胡九思 摄
本报讯(王亚欣)目前,中山大道改造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一个多月前,《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荣获国际规划学界最高奖“规划卓越奖”,其中一项重要的规划理念正是“保护历史文化,留下原住民”。今年底,这条百年老街将涅槃重生,中山大道的许多老居民仍将安居于此,与烟火气十足的里份、铿锵不变的乡音一起,共同构成复兴的中山大道街区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成就一部鲜活的城市史。
81岁的老先生吴水清,已在花楼水塔街的贯中里生活了56年。他的居所是一并排开的二层楼砖木结构房屋,修建于1927年,至今保存完好。上世纪60年代,吴先生随原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来汉,在贯中里住下。半个多世纪里,两儿两女相继出生,如今吴家已四世同堂,小儿子一家和吴水清夫妻俩一直住在贯中里,其乐融融。吴水清说,家里冬暖夏凉,房间隔音效果好,出门热闹,生活方便。最初听说中山大道要改建时,他很担心要搬家,“好在政府给我们吃了定心丸,我和老伴能在这里踏踏实实安享晚年”。
住在花楼水塔街永康里的黄望香老人已70岁,最近正在留心昙华林老居民改建老房子、出租做门面的情况。她说:“听社区工作人员说,我家对面将修一条老里份的文化长廊,到时候也许我也可以开个面馆。”她介绍,她家位于中山大道的繁华地段,离大洋百货直线距离不到100米,而且永康里保存完好,她期待中山大道改造后,永康里能吸引大量游客。
正在上海街守助动车摊点的陈安乐,今年64岁,从小在中山大道一带长大的她,“这一年来有空就会去看下工程进展,最近看到水塔外的脚手架拆除了,小时候记忆中的水塔又回来了”。
上海村原为1923年建造的鼎安里,长江日报记者发现,这里很多老居民已自愿搬迁,很多自有住房改为了咖啡馆。万象咖啡的老板阮路海是上海村的新居民,两年前,他将上海村内一处20平方米的老房子改成了一家怀旧式咖啡馆。他说,希望咖啡馆能给老房子带来新活力,也希望改造后的中山大道能让老汉口的味道更浓郁。
根据《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随着中山大道改造工程的推进,其沿线32个社区将采取整治提升与更新开发的措施。规划将着重改善历史街区的居住环境,重点关注沿街里份住区的环境提升与设施完善,创造条件最大限度留住原住民。
市国土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解释,中山大道的规划理念中,将城市原住民从“边缘”变为“主角”。在经济上,随着中山大道街区业态的提升,原住民将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居民可以参与沿街商铺经营;在生态上,中山大道将增设中央绿岛、街头绿化广场,让原住民有更多绿色活动空间;在交通上,随着今年底地铁6号线的开通以及慢行交通的布局,将令原住民的出行更方便,区域内的交通拥堵状况也会减轻。
“迁离原住民是一种‘一刀切’的改造方式,它会割断城市的空间记忆,尽可能地留住原住民,有助于中山大道文化的留存。”该负责人称,原住民生活的里份,是老汉口的城市肌理,他们地道的武汉话、承袭保留的生活方式与习惯等,就是一部鲜活的历史。保留原住民也不是意味着一成不变,居民们可以自己选择去留,城市功能的更新也将在居民的自我选择中,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