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两家爱心企业加入道能幸福食堂。
本报记者陶盼 通讯员周钢
“做一个菜少了,多做几个菜,我们两老又吃不了。”自从社区有了幸福食堂,独居老人最头疼的吃饭问题解决了,在食堂里和其他老人吃饭、聊天、看电视,幸福感越来越高。2013年3月,武汉首家接待老人的幸福食堂在硚口区发展社区开张,如今已在全市开至5家,服务覆盖3000多名老人。如何满足更多老人需求?昨天,武汉市社区为老服务幸福食堂专题座谈会重点探讨了这一问题。国家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述永,市政府副市长刘立勇参加会议并讲话。
10元钱解决一日三餐
2012年冬天,道能幸福食堂的创办者曾少峰在路边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婆婆步履维艰,“这么冷的天,您干嘛跑出来啊?”曾少峰上前搀扶婆婆,婆婆说,“不想做饭,我去买几个馒头。”听到这里,曾少峰一阵心酸,给婆婆买来了热腾腾的饺子和粥。随后和婆婆聊天得知,婆婆一个人住,儿子在广州工作,因为年纪大了,婆婆嫌买菜做饭麻烦又吃不完,于是经常买馒头果腹。
“像这样的老人,每个社区都有不少,要是给他们专门办一个食堂,他们不就不用做饭了吗?”受到启发的曾少峰说干就干,并得到了民政局的大力支持,2013年3月,首家接待老人的幸福食堂在硚口区发展社区开张了。
幸福食堂的专业义工和志愿者每天会准备好适合老年人食用的味美价廉的三餐,具体分两种定价:一种是一日三餐提供标准化配餐,总共10元;另一种是刷卡消费,每餐20多个品种,可任意挑选,充值300元送200元,相当于6折。经过不断摸索和改良,目前道能幸福食堂在武汉成立了5家。
吸引周边职工就餐弥补亏损
可是一日三餐十元钱不会亏吗?怎么还开到了5家呢?
曾少峰说,亏,肯定会亏。但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道能幸福食堂依托街道、社区免费提供场地、设备和水电优惠,大大降低了投入成本;对接2万多名义工和自愿者轮流参与服务,减少了人力成本;凭借价廉味美的公益品牌号召力,幸福食堂更吸引了社区及周边大量企业职工就餐,这些人群按照市场价付费,保持了一定利润,弥补了老人就餐的亏损;整合企业和爱心人士的捐赠,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食堂运行的经济压力。目前,青山区工人街道能幸福食堂和江汉区满春街道能幸福食堂正在筹建,预计年底将正式对外开放。
幸福食堂模式正在更多社区复制。复制幸福食堂模式需要什么条件呢?曾少峰说,首先离社区的距离要在1公里以内,其次社区里的老人要在350人以上,最后场地不能小于150平米。
“我们老两口很少在家开火了”
昨天上午10点多钟,国家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王杰秀主任来到武昌区电力新村社区道能幸福食堂,仔细查看厨房里的生食和熟食的储存间、消毒柜、案板等位置,只见储存间、案板、洗菜池等处干净整洁,生鲜食品分类管理有序。
厨房外,六七名老人有说有笑地正在边聊天、手里好像还在做些什么。 “老人家,你们在干什么呀?”“我们在这里做义工呀,帮道能幸福食堂剥大蒜。”说话的是社区81岁的张婆婆。
据了解,这些帮厨的婆婆每天都来这里做义工,他们的平均年龄82岁。
中午11点30分,走进道能幸福食堂餐厅,“啊,这么多老人用餐!”王杰秀感叹道。一会儿工夫,就有40多名老人排队打饭。“今天是周末,许多老人的孩子回家陪老人吃饭了,今天是人最少的,我们这里有800多名老人办了就餐卡。”曾少峰解释说。
王杰秀走近两位吃饭的老人:“老人家,饭菜合你的胃口吗?”“当然合胃口啦,我们老两口每天都在这里吃饭,自从有了道能幸福食堂,我们家就很少开火了。”李海明爹爹爽朗地说道。
大约11点50分,原本想要离开道能幸福食堂的王杰秀看到老人们开心地吃着色香味形俱全的美食,他突发奇想,“我也想在这里品尝一下美食,但是必须自费,你看行吗?”王杰秀问道。“当然可以,您随意选。”曾少峰微笑着说。
王杰秀点了一条小刁子鱼、一小碗蒸鸡蛋、一小勺青豆角、一小份冬笋烧肉、一点粉蒸排骨、一小碗饭,共计10元钱,还送了一小块西瓜和一小碗绿豆汤。大约15分钟后,王杰秀吃光了饭菜,“这10元钱真的很值,在北京这分饭菜得要30元,希望你们把道能幸福食堂开到北京去,到时候我就可以经常光顾道能幸福食堂了。”王杰秀临走时对曾少峰说道。
民政局大力支持“为老服务”
去年底,我市老年人口达163.76万,老龄化率19.74%,面对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刚性需求和养老压力,社区幸福食堂的出现,切实解决了老人的吃饭难题,契合了养老这件民生大事。
为扶持为老服务组织,市民政局将简化审批,大力培育道能幸福食堂等为老服务主体;优化流程、细化服务,强力推动道能义工服务中心托管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实现社会化运营;强化引导,学习推广道能幸福食堂积极开展为老服务的做法和经验。力争使更多的道能幸福食堂在武汉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