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与译者刘宇昆
2016雨果奖最佳小说《北京折叠》
郝景芳(资料图)
据新华社消息,21日,80后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借作品《北京折叠》获得了科幻界最高荣誉奖雨果奖,这是继2015年刘慈欣凭《三体》获得雨果奖之后,中国科幻作家再一次获此殊荣。这次是中短篇小说的竞选单元,《北京折叠》力压获奖热门斯蒂芬·金的《讣告》摘得这一奖项实属不易。
据了解,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虚构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可像“变形金刚般折叠起来的城市”,却又“具有更为冷峻的现实感”。她笔下的北京是一个可以折叠起来的城市,人们在同一个舞台剧上演出无穷循环的城市戏剧。
《北京折叠》源于郝景芳的日常观察。她把自己的工作、生活和所思所想放在了一起,构建出了多重世界层层叠加的感觉。对于《北京折叠》的创作灵感,郝景芳曾透露,有一次,她工作忙得没有时间吃饭、喝水。看着窗外,天已经黑了下来,郝景芳突然有一种因为荒诞感而引起的伤感:无论我怎么书写这个世界的荒诞,我还是在这个世界中貌似严肃地活着,并为此忙碌。郝景芳说:“我写作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自己的一些旁观目睹,那些画面和感慨存在心里太满,我需要一个载体将它们保存起来。”
相对于《三体》作者刘慈欣的宏大叙事,郝景芳自认其作品更关注个体、人心。这也让她的作品带上了“软科幻”(指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的标签。获奖后郝景芳对媒体表示,对于雨果奖自己一直怀有一颗平常心,就在启程去美国参会的前一天,她对自己对雨果奖并没有报太大希望,认为自己的得奖几率不超过五分之一,但事实证明她的作品受到了国际认可。
郝景芳在2002年升入清华大学时选择了物理系,2006年毕业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随后获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学位。对她而言,写作更多是自己的感触和兴趣,想把生活经历中的想象用文字记录下来。她不会专职去写作,也更加不会去为了迎合市场和读者的需求去写作。
《北京折叠》的英文版译者是科幻作家兼翻译刘宇昆,他也是《三体》英文版译者,这是他翻译的作品第二次获得雨果奖。在2016年初,当得知自己这部作品入围雨果奖后,郝景芳曾在微博感谢译者:“能入选雨果奖很惊喜。当初小说只发在一个新创的电子杂志上,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再次感谢宇昆兄的翻译。”
以下为郝景芳的获奖感言:
对我来说,获奖并不是完全意料之外。实际上,刚才我还在考虑自己去“雨果奖落选者”派对上的样子。获奖者派对,落选者派对,我都不知道自己更期待哪一个呢。科幻作家很喜欢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不管好坏,是幸运还是不幸。他们会讨论采取什么战略应对外星人等等这样的问题。基本上可以说,他们生活在无数平行宇宙之间。在《北京折叠》这部小说中,我提出了未来的一种可能性,面对着自动化、技术进步、失业、经济停滞等各方面的问题。同时,我也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有一些黑暗,显然并非最好的结果,但也并非最坏的:人们没有活活饿死,年轻人没有被大批送上战场,就像现实中经常发生的那样。我个人不希望我的小说成真,我真诚地希望未来会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