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武汉晚报 记者王雪
昨天是武汉市直部门公开预算的截止日期,市财政局挂出专题页面,集纳全市101家部门链接,截至下午6点,101家单位全部晒出自家预算及“三公”经费预算。
首次大规模晒预算,市民可以查阅各部门的钱都去了哪儿,此举得到不少肯定声音。昨天,肯定之余,专家、市民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最好少花钱多办事
陈晓芳是市人大代表、武汉理工大学审计处副处长。作为专业人士,她曾在今年两会期间参与市人大计划和预算报告的专题审议。当时她就指出,预算报告中只有节约的经费数据,没有实际支出的数额,没有对比分析。另外,“三公”经费在“商品和服务支出”科目内,应该单独列支,便于监管和控制。她建议将“三公”经费单独列出来详细编制。
此次公开“三公”单独列出,陈晓芳的意见被采纳。“下降了几多万元,是可喜的数据”,但陈晓芳认为,不应高兴太早,市民不仅关注钱都去哪儿了,更关心的是作为纳税人得到了什么,“最好是少花钱多办事”,下一步要更加阳光地公开。
可以公布得更细致
“三公”经费瘦身,相比之前有很大程度上减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李修琼认为虽然显现出了下降趋势,但对市民来说更关心的是,这些公开的预算是不是必要的公务开支。查阅“三公”预算后不难发现,虽然公布了因公出国、公车、公务接待费用,但更为详细的列支就无从查起。
“那这些开支是必须的吗?是应该花的吗?”李修琼对此还有疑虑,她认为各项开支应该公布得更细致,同时要与本年度决算报告结合起来看,这样才会看出“门道”。虽然会让部门感觉到相当大的压力,但市民的参与程度会更高,监督的力度也会加大。
预算不能刻意缩减
扩大信息公开范围是市民的多年意愿。“布衣参事”胡全志说得直白:“既然公开就不要羞羞答答,101家单位揭下了‘三公’预算的面纱,这有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
胡全志希望,这样的公开行为应坚持下去,不应有回避。虽然今年公开的大多数部门“三公”经费预算都在缩减,但胡全志还是给公开部门提了个醒:“钱该用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用”,他说,制定预算说明时,要有依据,尽可能合理,该减的减、该花的花,不能为了压缩而刻意缩减,反而在公布决算时超支,一定要贴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