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老人研究家谱意外发现 其祖先曾找到失踪的建文帝
2013-12-23 08:32:33 来源:汉网
来源:楚天金报
\
图为:戴壁城老人向记者出示《东山公墓志铭》
 
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攻破南京,皇宫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数百年来,有关其下落成为一桩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我的祖先找到过建文帝!”近日,90岁的戴壁城老人称,他近来研究家谱时有了意外发现——他的祖先、江苏镇江丹阳戴氏一个分支的始迁祖戴瑞珊,曾在一个叫“穹浪山”的地方找到了建文帝。
 
神秘墓志铭“藏身”家谱
 
戴壁城的发现要从一本家谱说起,这本家谱里记载了一篇明代的墓志铭《东山公墓志铭》。
 
这篇墓志铭是为戴家先祖戴瑞珊而写,共1400余字。家谱记载,戴瑞珊是明洪武癸酉举人、甲戌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员外郎。建文帝在位期间,他当上四川提学副使。
 
《东山公墓志铭》由戴瑞珊的好友王观所写。王观写道,“建文元年,靖难师起,朝廷拜李景隆为大将北伐,公上疏极言,景隆年少不知兵,北兵遒劲,不可轻敌,宜用老成者,持重坚守,挫其锐气,俟其怠归,尾而击之,可以制胜。”但当局未能采纳。
 
建文三年,正当靖难之役激战的时候,戴瑞珊赴四川为官。墓志铭中王观写道,朱棣攻破南京,戴瑞珊得到消息后便遣散家眷,将妻子和两个儿子托付给他,随后改名换姓,“微服去官,拟于吴楚之交觅一棲遁所”。
 
先祖寻30年“始得见帝”
 
据该篇墓志铭记载,戴瑞珊在安徽得知建文帝未死,藏身于苏州。然而,当他渡江赶到苏州时,建文帝已离去。戴瑞珊再由吴楚经福建、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寻找,跋涉数万里,终于在穹浪山见到建文帝。“殆三十年始得见帝穹浪山中,时公已病,帝见公憔悴,甚怜之,慰劳交至,命之亟归。公痛哭流涕,拜谓:臣受大恩,未曾以一死报国者,徒以陛下尚在,故不惮万里相从,今既得见天颜,愿誓死相随,不忍言去。固辞不获命,乃大哭,拜帝而归。归未期月,遂以病卒于家。”
 
史载建文帝于1402年下落不明,戴壁城根据墓志铭的叙述推断,戴瑞珊在建文帝失踪那年就开始寻找,当年若见到建文帝,应是在1432年,当时建文帝应为55岁。
 
戴壁城说,根据家谱记载,戴瑞珊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回到浙江,一个留在丹阳,“我是戴瑞珊留在丹阳的第21代子孙。”戴壁城在网上搜索了关于建文帝谜案的信息,在种种“解密”中,均没有这篇墓志铭的影子,“为什么前人没有发现这篇墓志铭与建文帝的关系?”戴壁城希望,有专家能解读该文的价值。
 
建文帝逃至丹阳为僧?
 
丹阳市史志办78岁的张昌龄是县志《丹阳古今》的主编之一。他指出,县志里关于丹阳妙觉寺的记载还提到,“俗传,建文帝披剃于此。”丹阳市史志办副主任朱银忠表示,他曾听前辈说,建文帝逃至丹阳妙觉寺当了和尚,妙觉寺里挂着一幅皇帝画像。遗憾的是,妙觉寺早已毁于战乱,不复存在。
 
张昌龄看到《东山公墓志铭》后提出假设:这篇墓志铭应该是在改朝换代后才重见天日。戴壁城也猜想,这篇墓志铭和戴瑞珊一起葬于墓中,多年以后才重见天日。
 
在建文帝失踪之谜的众多版本中,张昌龄认为,相比于根据传说、遗址作出的推断,作为“当时人记载当时人当时事”的墓志铭,“真实性很高”。
 
墓志铭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就是戴瑞珊见到建文帝的地点——穹浪山。墓志铭中,没有更多关于该地名的记载。对此,戴壁城提出猜想: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王观为了保护建文帝,对他的藏身之所一笔带过,不敢仔细描述。也有传说,建文帝死后埋葬在苏州穹窿山,穹浪山和穹窿山读音相似,但二者是否为同一地方,不得而知。
 
千古谜团之建文帝下落
 
建文帝的下落,在史学界有多种说法:一说他死于战乱,即在朱棣破城时自焚于皇宫大火之中;一说他“出家为僧”;甚至有传说他流亡海外,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找其踪迹。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可能从来也没有哪个像建文帝那样在全国各地都有他的“陵”或“墓”,江苏、浙江、福建、云南、贵州、湖南、青海、四川等等,向来争讼不已,但谁也拿不出过硬的证据,基本上都是孤证。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