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饭店黄金宝地搁置十余年 老字号亟待创新发展
2013-12-16 10:01:18 来源:荆楚网
\
图为:今天的曹祥泰除了招牌的传统点心,也卖西点,经营产品更加多元
 
\
图为:同是武汉当年老名店的汉口饭店,已在黄金宝地搁置十余年

楚天金报讯 首席记者乔奇 记者汪喆 图/本报记者刘蔚丹
 
82年历史的璇宫饭店一“悬”6年,引出的话题沉重而广阔。
 
一批久负盛名的武汉老牌酒店濒临消陨的边缘,荒置于繁华的街角。其实,不光是酒店业,在餐饮、食品、中药等传统行业中,亦有大批知名老店,在市场的红海中或沉没已久,或漂浮度日——资产日趋缩水、品牌逐渐淡化、员工散落四方。
 
老店只有这一种命运?事实上,放眼武汉及其全国,老店重生的成功范例也并不罕见。
 
近年来,国际化加速的同时,国人对国货的感情和自信也渐渐回归,老品牌重生面临良好的机遇。如何解开历史的顽结,告别老品牌久盘难活的怪圈,这是留给其管理者及市场的“时代之问”。
 
加速的消亡:老字号命运如此相似
 
同类的命运如此相似。这是人们考察老品牌时常常发出的叹息。
 
在市场大潮中因改制失败而陷入没落的历史名店,并非局限于酒店业。
 
15日中午,周末的江汉路上,处在繁华路段的“叶开泰”依然门可罗雀。昏暗的灯光下,一名员工坐在柜台后面绣“十字绣”。
 
“下星期就要关门装修了。”这位员工告诉记者。至于“装修”之后何时开业,不得而知。
 
“叶开泰”已有370年历史。民国时期与北京的同仁堂、杭州的胡庆余和广州的陈李济,并称中国“四大中药店”。解放后,叶开泰在武汉的门店曾经多达14家。
 
和本报此前报道的老字号酒店一样,“叶开泰”在很大程度上亦将自己的命运转变归结为“改制”。
 
从某种意义上也的确如此。2002年改制后,叶开泰被划分至武汉国药集团,随后转至武汉国药科技。此后,武汉国药集团预备重新接管叶开泰,但因叶开泰资金短缺、门店锐减,投资最终作罢。
 
如今,守着370年的祖业,叶开泰仅剩下江汉路和民权路两家分店。
 
在武汉的老品牌中,大中华酒楼的故事更令人扼腕。这家创办于1930年,在1956年毛泽东赋诗“又食武昌鱼”以后闻名全国的酒楼,从1997年改制开始,至今已历经5次关门,股权更是多次易主。2011年,大中华酒楼终于在光谷重新开张,然而其名头和影响力,早已不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大中华”。
 
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十年来,武汉老品牌正在加速消失。以大中华所在的餐饮业为例,武汉市餐饮老字号曾经有70家,1993年之前这些餐饮老字号一直占据武汉餐饮销售的大半市场。但最近10年间,福庆和、祁万顺、郭谥泰等当年名店早已作古,仅存保留原风味经营的只有四季美、蔡林记、五芳斋、谈炎记等,其他如春明楼、新兴楼、德华楼、老会宾等店则是依靠出租门面艰难度日。
 
而它们,究竟是“困于改制、死于市场”,还是“困于不彻底的改制”、“死于不彻底的市场”?令人深思。
 
坚强的存在:创新延续品牌生命力
 
哀鸿遍野之下,老品牌也并非一败涂地。
 
在武汉,仍有相当数量的老品牌顽强挺立。他们在续写品牌历史的同时,也在延续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考察这些至今健在的老品牌,人们会发现,其面对市场的“变”与“不变”,对品牌内涵的坚守和对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成为他们能够“九死一生”的秘密。
 
拥有130年历史的“曹祥泰”,在2001年3月改制之后,人们一度以为也会步诸多前辈的后尘。然而,这家以绿豆糕、芝麻糕和月饼在大武汉家喻户晓的老品牌,今日看起来依旧鲜活,尽管其所处的行业门槛很低、竞争很激烈。
 
“原来在武汉举行大型会议,点心都是曹祥泰专供的。”曹祥泰现任经理卢耀武昨日仍然不忘对记者说起当年的荣耀。据介绍,2001年曹祥泰改制后,同样遭遇了久治难消的“国企病”。好在企业多少适应了市场的变化,其目前所开的时尚茶餐厅,除了招牌的传统点心,也卖西点,经营产品更加多元。
 
考察武汉的老品牌还会发现,越是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品牌生存力越强。
 
这其中,武汉亨达利钟表,历经90年而不倒,早已成为行业的奇迹。亨达利在2002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但无论体制如何变化,其主业与核心技术人员从未出现变动。追溯亨达利的发展史,一个重要的细节是:上个世纪30年代,汉口亨达利创始人陈文生便放弃自己的亲儿子不用,启用技术高超的技师王锦堂为当家人。可以说,亨达利在对管理体制的变革上,天生具有创新的基因。
 
另一家拥有400年历史的老品牌“马应龙”,就更为典型。马应龙药业早在2004年5月即已在上交所上市,实现了与资本市场的联姻,其品牌价值目前已达到数十亿元。作为药业品牌,科技含量和体制创新,都是拯救和保证这家老企业的关键所在。几年前,许多人还因为生产痔疮膏的马应龙生产眼霜而感到诧异。殊不知,在生产痔疮膏之前的数百年,马应龙立足江湖的产品其实就是眼膏。1984年,一封农民的来信改变了当时已然日暮西山的马应龙,农民称用马应龙的眼膏治好了痔疮。马应龙迅速转向,生产肛肠内药品,很快闻名于国内。而在2004年之后,一位电视明星公开关于“马应龙痔疮膏可以除黑眼圈”的轰动发言,再次点醒马应龙,推出眼霜类化妆品。
 
上海的启示:国际化让老牌变大牌
 
“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为止,中国有15000个老品牌,今日存活的不过1500个,而活得比较好的不过150个,真正活得很好的,也许只有15个。”
 
这是上海交大品牌研究所所长余明阳的话。
 
上海是中国老品牌最为集中的地方。作为国内国际化最早和水平最高的城市,这里的老品牌同样不少已消亡。但其中有两个品牌,最近数年却突然惹人注意。
 
第一个品牌,是上海和平饭店。同为近代中国的知名建筑,上海和平饭店与武汉璇宫饭店处于同一个时代,却遭遇着不同的命运。
 
实际上,2007年以前,和平饭店也曾因为硬件条件老化、服务水平不高导致经营状况日渐衰退。2007年,为了恢复往昔的荣光,饭店所有者——锦江国际集团启动关门改造工程。2010年,和平饭店以全新的面貌重回上海滩。
 
硬件的提升只是一个方面。为了提升饭店的管理服务水平,锦江国际和加拿大费尔蒙来酒店集团合资成立了锦江费尔蒙酒店管理公司,专门负责和平饭店的管理工作。
 
现在的和平饭店,起步房价为350美元。
 
另一个品牌,便是“飞跃”。
 
这个于1959年创办于上海的胶鞋品牌,曾经红遍全国。现如今,在大品牌的冲击下,飞跃在国内市场已难得一见,且价格不过数十元。但在欧美,另一种“飞跃”,现在的价格却高达50-120欧元。
 
2003年,上海“飞跃”徘徊在破产边缘之时,法国鞋类设计师派特斯·巴斯坦在上海街头无意中看到了这双鞋,他感叹于“飞跃”设计的简约和新潮。此后,在上海方面的大惑不解中,他拿下了“飞跃”的海外拥有权。
 
派特斯将飞跃球鞋带到了法国,他用飞跃的拼音FEIYUE注册了商标,并赋予了其新的含义flyingforward(向前飞)。在法国的销售中,它不断被赋予“中国文化”。很快,这个牌子开始被时尚圈关注,ELLE杂志曾经分4次对它进行了报道。
 
目前,“FEIYUE”在法国拥有190家专卖店,是百分百的鞋类奢侈品。
 
中国老品牌的再次辉煌最终由欧美时尚重新创造,令人深思。
 
坐拥无数的老品牌,武汉有时候真的需要好好想一想,究竟是缺少“大牌”,还是缺少发现“大牌”的眼睛。
 
璇宫代表了一批武汉没落的老品牌,它们的沉浮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