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建言,武汉应该朝着大设计的方向去申报设计之都杨晋文供图
(长江日报 记者徐章龙)武汉正在申报世界设计之都,这座城市的设计氛围变得越来越浓。12月28日,第三届武汉国际室内设计周在居然顶层武汉设计中心举行,设计理论和设计史专家、中国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奠基人王受之,台湾著名设计大师房元凯,向来自15个省市及港台地区的设计师们解读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会后,两位大师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为武汉申报设计之都“把脉”。
大气的底蕴是武汉设计天生的优势
12月28日,武汉发生了几件大事,如一身艺术细胞的地铁6号线开通运营、武汉最美世界级绿道“东湖绿道”正式开放、改造升级后的百年老街中山大道重新开放等,无不彰显了武汉设计的特色。
其中东湖的“湖心岛”,也作为东湖绿道沿途的景点之一于28日当天亮相,设计者正是王受之。不过他来不及参加揭幕,在武汉国际室内设计周上,他正向年轻的设计师们传经送道。
王受之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研究生院,1987年作为美国富布赖特学者,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执教。1988年开始在美国设计教育最权威的学府——洛杉矶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担任设计理论教学,后升任全职终身教授。2011年出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我从小在东湖边长大,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王受之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一直对武汉的设计保持关注,并参与武汉一些项目的设计。他认为武汉近几年的发展步伐非常快,武汉设计也渐渐走向成熟,在很多方面已经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
王受之认为,武汉的设计是一种“大设计”,比如在高铁、桥梁、隧道、水利、机车等设计领域已达到全球尖端水平,拥有铁四院、中铁大桥院等一大批实力超强的大型设计企业,设计院的数量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不少企业甚至已经走出国门去承揽工程。“武汉这座城市很大,项目都比较大,做的东西有一种大气的底蕴,这是武汉设计天生的优势。”
“武汉如果要申报设计之都,就应该朝着大设计的方向去申报。”王受之表示,设计本身就包括工程、机械、土木等,再放到具体的工业产品造型上,才有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等各种层级。“武汉如果用大设计的概念,就相对容易赢得设计之都的位置。”王受之直言不讳地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武汉的“大设计”水准已经超过之前获评设计之都的几座国内城市,“比如深圳,他们的强项侧重于文化创意产业、平面设计等,但大设计方面远不如武汉”。
武汉应在跨界交互设计方面多探索
王受之也指出,武汉设计虽然大气,但缺乏细腻之美。他认为这跟武汉人的性格有关,武汉人不如江浙一带那么细腻。他建议,武汉应在跨界交互设计方面多多探索,比如界面、移动影像、电子游戏等比较前沿的设计方面,这种设计与传统的设计有一种交互的关系,这也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武汉有这么强大的工业基础和这么多的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机构,完全有能力在交叉设计方面创造又一个全国领先。”
王受之还认为,武汉设计在宣传方面做得很不够,有很多超级工程虽为武汉企业设计,但外界并不知晓,很多设计界的人对武汉这座城市并不了解。此次参加武汉国际室内设计周,王受之还将其学院工业设计系一名年轻负责人带了过来,这位从德国留学回来的沈阳籍设计精英,却对武汉并不了解。“我把他拉过来,就是为了向他宣传武汉。”王受之说。
谈到武汉申报世界设计之都,来自台湾的知名设计大师房元凯也大感兴趣。房元凯介绍,刚巧他2012年曾受邀协助台北市政府推动世界设计之都申办事宜,而台北正好于2016年成功申都。“设计之都有16个要件,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全民参与和公民意识。”房元凯认为,好的设计不是看技术层面,其实是看设计人的观念。他建议年轻设计师们多提高人文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玩转未来主流的设计趋势——多元化的跨域设计。
王受之和房元凯鼓励年轻设计师们坚持原创,王受之表示,中国设计近几十年来取得这么快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全球化的推动,汽车、互联网、数码技术,甚至营销、设计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很轻易地就能分享。但从2016年开始,国际上开始出现反全球化的浪潮,一些国家更注重自己的事情,不再那么热衷国际事务,他们的技术将不太可能拿出来共享。对于设计界来说,已经走上一条比较艰苦的——自己设计、创造、研发——要花更多成本的未来之路。
不过王受之认为,反全球化的出现,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中国设计师们都会在新的规则下坚持原创,把小聪明变成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