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3个月 修改12稿 “申都”文本诞生记
2017-11-03 10:46:00 来源:武汉设计之都

北京时间11月1日零时30分,武汉成功申都的消息从法国巴黎传来,全城瞩目。

申都路上,无数人为之付出努力。从市领导、申都办到各职能部门以及各领域专家,每个人竭尽所能,为申都贡献力量。这其中,武汉市6月15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函递交申都报告,历经12稿,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展示了武汉的设计水平。

熟读英文申报规则

召集各领域专家分头撰写

2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2017年申报规则公告。

2月18日,武汉市“设计之都申报工作专题会议”召开,会上研究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2017申报规则,并部署了2017设计之都申报重点任务。

3月中旬,撰写申都报告的任务提上日程,市文化局、城建委、规划局等多个部门共同完成。在正式撰写之前,大家花了一周时间仔细研究英文原版申报规则,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30宣言”等多个文件,“吃透”规则。

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说,事实证明,直接读英文原版文件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可以更好地帮助理解规则。

第一批组织了7~8人的专家组,多为研究十三五规划、城市空间规划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专家。大家就各自专业领域分工,分头撰写。

4月4日,历经10余天时间,“申都第一稿”完成。

“老城新生”主题诞生

思想碰撞产生的结果

当初,拿到申报规则后,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武汉申报设计之都的主题是什么?3月中旬,申都专题会议提出“城市更新”这一框架思路。

会上,两种思路发生“碰撞”,一种认为要立足于国内,以中国人的思路方式来写;另外一种认为要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表述方式来写,便于外国专家和评审理解,可引发共鸣。经过数轮碰撞,最后,申都主题确定为“老城新生(OldCityNewLife)”。

不少参与撰稿的成员说,现在深切感受到设计对生活、工作、城市发展是多么重要,几乎无处不在。更加认识到申都不是秀成果,而是谋发展。

严控字符数量,严把数据来源

细抠每个单词

申请报告对每个问题的字符做了严格要求。例如“城市基本信息介绍”,规定不能超过1500个英文字符。这对编制小组提出很高要求。

此外,筛选材料“工程量”浩大;数据必须统一截止时间,统一来源。申报规则中的某些数据,并没有现成材料。市统计局特意“加班”,花3天,从大数据中整理出申都所需数据,所有数据口径一致,做到准确无误。

接下来,就是抠细节了,如文风统一。每用一个词,反复琢磨,如何更国际化。“假设评委是一位对武汉不了解的国际级专家,靠什么来打动他。”有专家说。

编制小组翻阅大量其他成功申报城市的文本,观看宣传片视频等,汲取经验。

4月初,在翟雅阁,市城建委邀请北京、上海、深圳设计之都的专家,为武汉出谋划策。

据统计,整个申都报告文本共修改12稿。申都报告的完成,得到了上海同济大学李昕教授团队的指导。

团队亲赴北京过翻译关

英文版要求信、达、雅

中文版完成了,就要把它翻译成英文版本。6月3日,申都办组织文本编制专家小组邀请英文专家对英文版申报文本进行审核修订。

刚开始,报告翻译效果并没有达到“信、达、雅”的意境。市领导要求编制小组前往北京,和执笔翻译面对面沟通。

6月上旬,编制小组和执笔翻译见面,向翻译解释文本立意和关键词,要求不要“直译”,而是要消化之后“意译”。时间紧,大家随身携带几台笔记本电脑,一字排开,翻译每译完一段,大家就开始研究。同时,严格把控英文字符数量。

6月10日,申都报告英文版定稿。

6月12日,武汉市人民政府万勇市长正式同意上报申请表,并在申请表上签字。

6月14日,经市政府同意,武汉市设计之都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上传申报材料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官方网站,完成申报材料上报工作。

记者陶常宁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