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机成“大厨”,幸福食堂渐成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的“标配”
2022-07-16 00:52: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15日讯(记者刘晨玮)15日,在江汉区三民社区的三民吉年颐悦中心,一台可同时供应100-150人份的炒菜机已正式“上岗”。目前,中心已开发出几十类菜品的制作配比。
  食堂引进炒菜机,智能设备成新任“大厨”


  食堂工作人员正在操作炒菜机。记者刘晨玮 摄
  中医理疗室、多功能活动室、颐养照护中心……6月底,三民吉年颐悦中心开业,为辖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为老服务。
  15日,一台新引进的炒菜机正式成为新任“大厨”。炒菜机将洗净切好的蔬菜、肉类等原料放入机器后,厨师选择要制作的菜式,炒菜机开始工作,大约6分钟,菜肴即可完成制作,工作人员拿起盐度计、糖度计进行测试,“主要是考察健康指标和口味”。
  中心负责人介绍,立足于辖区综合养老的出发点,中心同时承担助餐功能,不仅要为入住老人服务,也要满足周边老年人的助餐需求。
  在开设8年的杨园街电力新村社区道能幸福食堂,记者看到,这里是按需称重买单,付费时每满12元可减2元,武昌区按付费人次将补贴费用发放给运营方。负责人曾少峰告诉记者,凭借价廉味美的号召力,吸引了社区及周边普通市民就餐,加上每年可获取的数万元补贴,收支可达到平衡。
  2021年发布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到2022年,全市将构建起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记者了解到,去年,武汉市建成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20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站)137个。今年,全市将新(改、扩)建20个街道综合体,80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站),未来,社区老年助餐点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
  解决老年人的“舌尖”问题,更多力量被整合起来


  食堂工作人员正在将炒菜机的出餐进行分餐。记者刘晨玮 摄
  记者连日来走访江汉、硚口、武昌等区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发现面向老人的幸福食堂渐成“标配”。
  在江汉里社区吉年颐养康复中心幸福食堂,顺着透明厨房向里望去,厨师们正在忙碌。在就餐区,社区老年人和附近上班的普通市民都在此用餐。记者粗略估计,两类人群各占一半。
  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是新建小区,社区在规划之初,就为老年人服务中心预留了临街门面,幸福食堂开在这里,有效拉动客流。为了满足行动不便老人群体的助餐需求,中心联合社区请来志愿者负责上门送餐。
  老年人的“吃饭问题”与养老幸福指数紧密相关,目前,更多力量和资源已经被整合起来。
  在年初开张的硚口区六角亭街道荣东社区幸福食堂,7元一荤两素的标准餐受到老人欢迎,每天有80余位老人在这里用餐。负责人刘辉介绍,为了服务腿脚不便的老人,他们组建了便民服务队,义务为老人送餐、代购物品。6月起,食堂向快递员和送餐员等新形态就业人员提供平价餐,只要他们为社区老人义务送餐一次,即可在此就餐。
  荣东社区有16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约有30余名快递员和送餐员在辖区活动。社区书记潘丽娟认为,通过对接资源,解决好两大群体的日常需求,开辟了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老人盼幸福食堂开下去,运营方打算增强“造血能力”


  食堂工作人员正在操作炒菜机。记者刘晨玮 摄
  货真价实的饭菜,可以形成良好口碑。82岁老人朱谦每天带着饭盒来武胜社区幸福食堂打饭菜,“7元还有荤有素,我希望食堂一直开下去!”
  记者在探访中了解到,幸福食堂基本全年无休,保证为社区老人365天供应餐食。但当前,也有部分老年食堂面临着制约其长期发展的问题。比如老旧社区可提供的场地往往条件有限,多在犄角旮旯,通常只有本社区居民来消费。 
  目前,多数社区幸福食堂采取“公办民营”的形式,由街道、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提供场地,社会组织、企业负责运营,财政予以一定补贴。出于经营压力,都在探索“服务老人+社会化运营”模式,对周围居民、职工提供小炒点餐、定制员工餐服务。一家幸福食堂的负责人坦言,“社会化运营能减轻运营压力,才能保证长期稳定地办下去。”
  江岸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提到,老年食堂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社会、食堂、居民多方合力。
  “想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同时做到开源和节流”,武汉吉年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解释,“开源”是以中心其他养老服务来反哺食堂运营,“节流”则是引入智能设备,以机器替代人力和时间成本。他透露,下月,将上线小程序,面向公司旗下各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周边居民开始供餐。
  【编辑:郑晓晓】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