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首台首套“大国重器”在这里自主研发
2022-07-15 09:32:00 来源: 长江日报
  一批首台首套“大国重器”在这里自主研发——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中国兵器武重集团


  自力更生任何时候都不能少,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
  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研发生产我们自己的品牌产品,形成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国家繁荣富强,工人阶级要把这个历史责任承担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21日在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强调


  武重集团一座恒温加工厂房内,刘永清正在数控机床旁忙碌,对一个零部件进行精加工。 记者何晓刚摄
  大件加工厂内,机器轰鸣,武重集团自主研制的超重型龙门铣床正在加工重型机床大型零部件。这里,诞生了一批首台首套“大国重器”。
  恒温厂房里,工匠们正细心调试数控机床,对零部件进行精加工。使用的刀具,是结合他们自己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定制”而成。
  在数字化中央控制室内,各类产线数据在大屏幕上实时更新。跳动的数字间,闪烁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未来之光。
  近日,长江日报全媒体报道团队走进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重集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武重的考察足迹回访,看到上述一幕幕。
  9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的殷殷嘱托,激励着这家老牌企业自力更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今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武汉考察,嘱托科技工作者要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杜琢玉说,武重集团将继续按照总书记的指引,踔厉奋发、奋起直追,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自我加压,关键装备取得突破
  自主研发出一批首台首套“大国重器”


  武重集团立车公司车间。记者何晓刚 摄
  走进武重集团机械加工公司大件加工厂内,长江日报记者看到两台超重型龙门铣床正在加工重型机床大型零部件。地面上,一辆辆低压有轨平板货车将一批批零件送入厂房,等待搬运组装。
  武重集团大件加工厂和立车装配科研现场,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武重集团考察时最关注、驻足时间最长的地方。
  “在武重,总书记足足看了40分钟。”每次回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考察,杜琢玉总能想起,总书记对着围拢在一起的武重干部职工的殷殷嘱托,“工业化很重要,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自力更生任何时候都不能少,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
  今年6月5日,承载着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任务的长征2F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本次长征2F运载火箭的燃料贮箱焊接系统,正是由武重集团自主设计研发的短板装备。
  9年前,杜琢玉向总书记介绍过武重近来年为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制造研发的关键装备。
  如今,武重集团在燃料贮箱焊接系统上取得突破——去年,武重集团设计制造出10米级贮箱箱底搅拌摩擦焊接系统,完成了国内首件直径9.5米箱底圆环的组合焊接。
  “从5米级提升至10米级,国内首台、国际领先。”谈及突破,杜琢玉心情激动。这台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型火箭柔性、智能化焊接装备,为我国建造进行深空探测的主力重型运载火箭提供有力支撑。
  超重型数控单柱移动立式铣车床、超重型高档数控卧式镗车床、数控龙门移动式多主轴钻床……细数这些武重集团自主研发的首台首套“大国重器”,杜琢玉说:“践行总书记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嘱托,我们还要自我加压,把自主研发‘大国重器’重担扛在肩上。”
  大胆创新解决加工难题
  “荆楚工匠”一年能提20多条生产建议


  武重集团一座恒温加工厂房内数控机床旁,“荆楚工匠”刘永清正在对一个零部件进行精加工。记者何晓刚 摄
  在武重集团一座恒温加工厂房内,35岁的“荆楚工匠”刘永清正在数控机床旁忙碌,对一个关键零部件进行精加工。数控机床旁,挂着一张零部件的加工图纸。与刘永清沾满油渍的工作服袖口相比,这张图纸显得极为整洁。
  “加工零部件前,要根据这张图纸调整数控机床的参数。新上手的技工看明白这个图纸、了解关键工艺要求可能要半个小时,我只要10分钟就行。”刘永清告诉记者。
  这台零部件的来头不小——它是CKX53160数控单柱移动立式铣车床某衍生型号车床的零部件。
  该铣车床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誉为“共和国的当家设备”。目前,该型机床的各类衍生定制型号颇受市场和用户欢迎。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曾叮嘱:“通过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的强劲增长。”
  “牢记总书记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的嘱托,我们畅通人才发展通道,完善人才选拔、激励制度,以人才强企战略释放武重的发展潜力。”杜琢玉说。
  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转变,持续释放着发展动能。
  今年6月中旬,刘永清在对一个镗孔尺寸特殊的机床零部件进行精加工时遇到困难。面对加工难题,刘永清研究后大胆提出建议——改造数控机床的刀具,将现有的槽铣刀设计改造成T形刀。最后,这一建议通过了实验检验,该部件精加工各项要求得以顺利完成。
  “武重给我们一线科研生产人员很大的提升空间,成长起来自然也快。”刘永清说,武重鼓励一线人员提出各类生产、加工、研发的合理化建议,到了年底,公司会集中开展合理化建议表彰活动,大家都会获得相应奖励。“我一般每个月能提出2条生产建议,一年能提20多条。”
  此外,武重集团还依据科技创新相关中长期规划设立专项经费,重点支持重大专项研制、关键技术攻关等,对科技领军人才及团队,给予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
  “重型装备国家队”再出发
  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立车公司车间。 记者何晓刚 摄
  在武重集团,每年7月21日,公司党委都会组织员工代表重走一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路线——从企业展示厅到机械加工公司大件加工厂,最后到立车装配科研现场。杜琢玉作为9年前的亲历者和汇报人,每次都会带领大家重温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在武重集团企业展示厅,记者见到了武重集团科技管理部部长张辉。她的手机中,至今还保存9年前和总书记的合影。
  “我当时就在立车加工厂里,习近平总书记拿着话筒讲话前,还让我们靠近一点。”回想起总书记调研的场景,张辉记忆犹新。
  9年来,张辉时不时翻出这张合影,回想总书记的讲话,为自己鼓劲儿。“总书记始终关注科技企业、科研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
  在张辉看来,每次重温,都是一次对公司改革发展的梳理和总结;每次重温,都是为了更好地再出发。
  武重集团机械加工公司总经理张明庆深切体会了“再出发”的意义。
  “变化很大,原来厂房一开工,我们的工作人员就需要到厂房各处巡视、检查,你看看现在……”在武重集团机械加工公司数字化中央控制室,张明庆指着大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各项数字指标说。
  如今,机加公司大件加工车间已经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生产模式由人工层层下达变为各工序自动直达,零件全链条追踪生产;人工计件升级为现场实时数据采集,对生产效率有更精确的监测……
  “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杜琢玉说,目前,武重集团智能化装备、数字化生产线等产品贡献率突破30%。在武重集团“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数字武重”也是重中之重。
  “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在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中交出合格答卷。”杜琢玉说,武重集团坚决扛起“重型装备国家队”的核心使命,加快建设国际一流高端装备制造集团。
  (长江日报记者杨荣峰 刘智宇)
  点击查看相关报道>>>
  【编辑:汪宇瑾】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