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评论:技术创新比“商业模式”更持久
2018-09-12 09:07:00 来源: 汉网-长江日报

  滴滴出行app页面截图

很明显,目前在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大多还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而不是技术创新。滴滴的成功正是一种商业模式的成功,它提供了一个共享平台,使闲置的交通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但这个技术门槛并不高,这种模式一旦在市场出现,就引来了多家企业的争相效仿,而竞争到最后无一例外变成了“资本大战”。

刚刚过去的周末,“夜间打车难”成为热点话题。上周,备受批评的滴滴宣布暂停夜间所有平台的服务,陆续有媒体报道,北京、长沙、成都、广州等城市,在滴滴停止夜间运营后,出现各种打车乱象。

“滴滴一撒娇,打车就变难”,这样的局面确实令人尴尬。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样的整改是在绑架用户。

几年前,网约车横空出世,传统出行方式得到革命式改变。但还没过去几年,备受好评的网约车企业死的死、残的残,坐稳网约车市场“一哥”地位的滴滴也瞬间变脸,以前对用户是百般讨好,如今是我行我素。回想当初,大家那种不计成本的创新精神哪里去了?

以网约车、共享单车为标志,许多互联网创新产品似乎面临一道魔咒,即走不出“野蛮生长”阶段。在“野蛮生长”阶段,大家无一例外充满充沛的创新动力,但真正面临成长、成熟阶段,仿佛总有一道迈不过去的槛。如今,网约车声名狼藉,共享单车“春潮渐退”,难道这些互联网创新产品真的长不大,问题出在哪里?

有些答案,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回头总结这些创新产品,所谓的“创新”之处在哪里?很明显,目前在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大多还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而不是技术创新。滴滴的成功正是一种商业模式的成功,它提供了一个共享平台,使闲置的交通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但这个技术门槛并不高,这种模式一旦在市场出现,就引来了多家企业的争相效仿,而竞争到最后无一例外变成了“资本大战”。

在互联网市场,有一种说法是“追求不可复制的商业模式”。所谓“不可复制”,背后赖以支撑的也往往是技术。任何模式,你能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走进今天的互联网市场,口中念叨着各种概念、模式的人满街都是,在技术创新方面下“笨功夫”的又有多少?互联网市场热闹非凡,但往往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互联网是虚拟世界,但创新并不虚拟,创新需要成为一种持久的力量,而不是靠概念营销、资本运作就能轻松实现的。

几年前,网约车刚刚起步的时候,多家平台砸钱竞争。大战结束之后,网约车市场虽然实现了江湖一统,但是,用户却并没有从“乱象终结”中收获真正的实惠。可以说,网约车大战的结果,是资本的胜利,而不是科技的胜利;是滴滴模式的成功,而不是广大消费者的成功。简单说来,只要足够有钱,一种商业模式就能迅速推广、覆盖,但徒有“商业模式”的成功也行之不远,你可以坐稳市场,一家独大,但市场对你的惩罚也毫不含糊。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李尔静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