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经济总量增长412倍,“温州模式”有怎样的新活力?
2018-09-08 20:23: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融媒体9月8日讯(记者贺亮 实习生张佩佩)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节点上,曾经的“弄潮儿”温州,今天又该如何写好新时代的“答卷”?近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温州看改革,过去的40年,温州创造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奇迹,40年经济总量增长412倍,百万草根农民翻身当老板。
  当下的瓯越大地再掀改革创新潮,全国首创“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风潮涌现,隐形冠军培育企业、专精特新培育企业等指标均居浙江全省首位;截至2017年底,温州全市在册市场主体90.2万户,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99%。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这样评价: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温州模式”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地方实践破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引路的重要作用。
  温州改革奇迹不仅属于温州
  “这是乌骨鸡下的蛋,比一般的鸡蛋颜色要深一点。”在温州市瓯海区的屏山山头,53岁的江国连说,“等天气冷下来,这一千多只鸡一天能下700个本地蛋”。
  “电工退休后,一直琢磨着开个养鸡场,就是手头没有钱。”江国连说,去年7月,他跟外甥商量租下50亩的山头用来养鸡养羊,每人需要出10万元的资金,“凑来凑去还缺6万,我一穷二白,在银行也贷不了款。”
  正当江国连一筹莫展的时候,瓯海农商银行的“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让他看到了希望。无需抵押、无需担保、无需保险,农户仅通过承诺授托的方式就可以获得贷款。就这样,江国连用陈庄村的2层农房顺利贷款到了剩下的6万,“我这房子已经30年了,土地是集体性质,没想到还能贷到款。”
  去年7月,温州市瓯海农商银行全国首创“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正式获批国家级改革试点,江国连是这项改革的受益人之一,截至目前,该项改革已覆盖瓯海全区225个村,发放贷款8553户,金额36.39亿余元,其中历史上从来没有贷过款的农民有4147户,占全部贷款人数的48.49%。贷款不良率0.12%,不足该行整体贷款不良率1.13%的1/10。
  截至今年上半年,温州市的GDP已连续13个季度稳定在7.5%-8.5%的稳增长区间,特别是实体经济支撑增强,今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15%;上半年新设企业2.52万户,增长52.7%。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说,温州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我国现在的经济规模是1978年的34倍,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然而温州,交出的是一份更加亮丽的成绩单:1978年,温州全市GDP只有13.2亿元,到2017年,温州已经实现生产总值(GDP)5453.2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412倍;人均GDP从238元提高到59306元,增长了248倍;财政收入从1.35亿元提高到778.3亿元,增长了575倍。
  李培林说,温州奇迹的背后,靠的是不断深化改革来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从而使温州成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先行者”“探路者”。
  改革开放40年,像“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这样的全国首创屡见不鲜,温州有中国第一个集资建造的机场——龙湾国际机场、第一条股份合资铁路金温铁路、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诞生地、全国最早实行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城市、1980年章华妹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取了我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温州奇迹创造的全国“第一”不仅属于温州,李培林说,“温州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勇当探路者,对全国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质量重灾区蝶变质量品牌聚集区
  “人一定要拼,哪怕生为草绳,也要做绑螃蟹的那根”。财经作家、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胡宏伟认为,温州的奇迹来自对人的解放,把发展权利还给民主,草根农民翻身当老板。
  在市场经济中,温州不断开辟出改革新路,在改革的“破与立”中,也是饱受争议,从改革开放后的路线争论,到近年来“温州模式”的质疑,面对争议,温州这位改革开放的“探索者”习惯用实践来回应,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实现快速发展。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温州人在市场浪潮里如鱼得水,“前店后厂”的家庭工厂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胡林金等温州柳市镇的八位能人,很快成为各领域的创业头人,也是第一批在市场经济尝试下先富起来的人。
  1987年8月8日,5000多双劣质温州皮鞋在杭州武林门广场上烧成灰烬,这一把火险些将“温州造”陷入绝境。
  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回忆道,这一把火将温州皮鞋烧成了“假货”的代名词,很快波及到全国,众多商场将温州皮鞋赶出门外。
  正是在这个时候,郑秀康开始对产品提档升级,引进国外的工艺流程、原材料、设备,仅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康奈做出了中国鞋业第一条成功的流水线。
  当年,康奈正好赶上了“中国十大鞋业大王”的评选,但彼时的康奈在全国鞋业的规模还很小,但是康奈送去评选的鞋,靠着出色的质量和工艺,获评“中国十大鞋业大王”。
  康奈打响了温州质量立市的第一炮,此后,温州先后经历打假治劣、名牌兴业、信用温州、品牌强市的“4步走”,一步一个脚印,质量重灾区蝶变质量品牌聚集区,涌现出康奈、奥康、红蜻蜓、蜘蛛王、正泰、德力西、人民、飞雕、报喜鸟、森马、美特斯邦威、飞科等2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
  改革风潮再现“温州模式”生命力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报道,并为这则消息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正是这篇本报评论员文章中,“温州模式”正式浮出水面,家庭工业生产的“小商品”,配以数以万计奔波在全国的销购员“大市场”,“温州模式”在商品短缺时代创造一个个奇迹。
  而在以知识密集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潮流下,“温州模式”已然赋予新的内涵。
  “温州模式”诞生于改革,必然也将在改革中不断升华。作为改革先锋的温州,也较早遭遇转型升级的困境。
  2010年前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温州经济增速趋缓,一定程度上出现实业“空心化”、资金“热钱化”、资产“泡沫化”,与此同时,有观点认为“温州模式”已然穷途末路。
  温州森马集团董事长助理任军告诉记者,2011年,受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影响,公司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前端门店的库存猛增。
  森马为了应对危机,成立的电商部门,同时提升产品的品质,将森马的供应商从700多家精减到200多家,优化代理商,提升渠道质量,保住现金流,森马旗下品牌森马、巴拉巴拉品牌从街边店向购物中心转移。
  “对于企业而言,危机感随时都有,唯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永葆活力。“任军说,森马集团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没有一台缝纫机,专注做“微笑曲线”附加值最高的两端,以产品研发设计及销售为主导,虽然是虚拟化生产,但遇到的问题与当前实体企业一样,时刻要想着去改变,去提升。去年森马集团实现终端销售261亿元,上交税收20.58亿元,创造业内的“森马速度”和“巴拉巴拉奇迹”。
  “改革开放征程上,温州一刻都没有放慢改革的步伐”。今年初,温州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温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装上了强劲引擎。
  前不久,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批准温州创建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发展先行区,为温州重振民营经济雄风注入了澎湃动力。
  近年来,温州坚持把重大平台、重大产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依托这些大平台,这几年先后招引落地了威马汽车、益海嘉里、百威啤酒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唯品会、青山集团、正泰集团、华峰集团等一批温籍企业把新的产业项目布局落地在温州。同时,狠抓企业培育,去年“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培育数均居浙江省第一。
  现在的温州,已经迈入转型升级的快车道,向着高质量发展奋力冲刺。
  【编辑:祝洁】
  (作者:贺亮)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