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近四年,许多北京人赴十堰看源头水
2018-09-06 20:49: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融媒体9月6日讯(记者黄师师 实习生费然) 4年前的9月,备受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正式建成运行;同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向北京输水。4年过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运行情况如何?多少人因此受益?汉江中下游水生态是否受到影响?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湖北省南水北调办(局)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社会各方关切。
  4年累计调水逾150亿立方米, 5310万居民喝上了南水北调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华北京津冀豫四省市资源性缺水问题的重大水利工程与环境工程,一期工程年平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其中河南37.7亿立方米、河北34.7亿立方米、北京12.4亿立方米、天津10.2亿立方米)。
  数据显示,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从陶岔渠首调水入渠水量已超过150亿立方米,水质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以上。工程惠及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沿线19座大中城市,约5310万居民喝上了南水北调水。
  目前在北京,南水占北京城区日供水量近七成,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由原来的100立方米提升至150立方米;在天津,全市14个行政区市民都用上了南水;在郑州,市中心城区自来水八成以上均为南水。
  来自湖北的丹江水不仅让京津冀豫四省市“解了渴”,生态效益也日渐显现:北京、天津等地压减地下水开采量逾8亿立方米;北京市利用南水北调水每天向城市河湖补水,增加水面面积约550公顷;密云、怀柔、顺义水源地,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河南省14座城市地下水位回升,其中郑州市回升3.03米,许昌市回升约2.6米。
  104亿立方米长江水补进汉江,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平稳可控
  因南水北调导致汉江中下游来水减少所产生的影响,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负责人称,为减少对水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已于2009年2月26日开工建设,2014年9月26日建成并投入运行。
  其中,最为主要的兴隆水利枢纽和引江济汉工程形成的水资源调控系统,不仅有效抑制不利因素,在抗旱减灾、防洪安全、水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也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以引江济汉工程为例,这条全长67.23公里的渠道,4年来,已实现从荆州市李埠镇引长江水122亿立方米。其中向汉江补水104亿立方米,向长湖、东荆河补水18亿立方米。工程不仅满足汉江兴隆以下江段生态环境用水、河道外灌溉、供水要求,同时还可补充长湖和东荆河水量、改善水质。
  与此同时,工程连通了长江和汉江航运,打通了一条航运便捷通道,缩短了往返荆州和武汉的航程约200公里、荆州与襄阳的航程近700公里。引江济汉工程渠顶一侧建成的限制性二级公路,也极大地方便了沿线车辆的出行。
  京鄂对口协作,库区2万多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
  “南水北调架桥梁,饮水思源惠民生”,据通报,4年来,北京湖北南水北调对口协作,不仅保住一库清水,也帮助当地2万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围绕库区水质安全,对口协作方面先后开展实施135个生态家园、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宜居住房、通畅路网、安全饮水、清洁生产、环境治理、乡村绿化等6大工程。在保护水质的同时,还支持库区20多个贫困村发展茶叶、花椒、食用菌、苗木等特色产业基地,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帮助2万多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
  此外,在产业合作、智力提升等方面,两地也多有合作。值得一提的是,伴随两地往来的密切,十堰旅游客源市场上,北京客源占有率由原来不到1%提高到现在5~10%左右。许多北京人千里奔赴十堰,就为看看源头水的模样。


  【编辑:符樱】
  (作者:黄师师)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