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刘海元讲述国企“下海”创业历程
2018-09-01 11:43:00 来源: 汉网-长江日报

大汉口热干面创始人刘海元讲述当年研发的艰辛长江日报记者金思柳摄

长江网讯(长江日报记者王丹妮)今天,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超市,都可以买到纯正汉口味的热干面。

  20年前,武汉大汉口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刘海元从国企“下海”创业,倒腾出一条完全模拟人工制面程序、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干面全自动生产线。

刘海元说,从国企“下海”改变了他的命运,也改变了武汉热干面的命运。他的梦想是,让热干面像意大利面一般,香飘全球。

  国企经理“下海”当上个体户

1997年,40岁出头的刘海元在硚口一家国营贸易公司当经理。那年,国家政策鼓励创业,对“下海”人员还保留70%的工资。刘海元和几个老同事一商量,“下海”了。

他们找亲戚朋友借了33万元钱,在汉正街租了个20来平方米的店铺。个体户的日子并不好过,跑广州辛辛苦苦进一车皮的健力宝,也只能赚1000块钱,把房租、水电、大伙几个工资一开支,剩不了几个钱,还十分辛苦。

于是,改做实业。当南方芝麻糊广告打得凶时,他们就卖芝麻糊。维维豆奶流行时,他们就卖豆奶。“跟风”3年多,但正牌一促销,产品就砸手里了。每当深夜,刘海元辗转难眠,觉得得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拳头产品,才能有未来。

2003年,刘海元从报上得知,外省一家公司从日本引进过一条湿面生产线,因产品没有市场连连亏损。该公司见热干面也是水煮制成,便将这条生产线转产热干面。该公司的“方便热干面”可储存8个月,并随时可方便食用。

刘海元很好奇,方便热干面到底是个什么味?他买回一尝,笑了:根本不是热干面的味。思考一星期后,刘海元就把原来武汉绒布厂的厂房租下了2000平方米,决心生产真正的热干面。

  没想到把热干面做成方便面这么艰难

刘海元说:当时没想到,把热干面做成方便面这条路这么艰难。“最初,我们并没有想自己开发,也想引进一条湿面生产线。然而国内好几个食品专家告诉我们,按照国内惯用的水浴杀菌方法,湿面只有40天保质期,要保持更长时间,只能加防腐剂。我们觉得,热干面是天天吃的东西,靠防腐剂保鲜显然不可取。于是又转向国外专家求助,因为热干面的面条之所以劲道,是因为煮熟后还能返生,而这个口感几乎没有现成技术。”刘海元说。

为了寻找一项保证面的劲道、爽口,又能长期储存的生产技术,刘海元和同事们又尝试生产半干半湿和干面面饼的可行性。他们依次试验“自然晒干”“热风循环技术”,但成品皆无“爽口”之感。这一过程,需要试用多种设备。他们曾花47万元买回一种设备,但试制两个月后“无效”,仅以7万多元低价处理。随后又买了多款设备,但都无法“即买即用”,最终都被当成废品处理掉。

2005年底,因为研发耗尽所有资金,工厂员工感到前途无望,纷纷离职另找出路。最困难的时候,银行收走了刘海元以房屋作抵押的90万贷款。一气之下,刘海元把做抵押的房子卖了100多万元,继续投入作研发。房款到账那天,刘海元跟剩下的十多位员工喝了场酒,他说:“就试这最后一把,不成功我们就散摊子。”

  “是那个味”是收获的最高评价

那时,微波炉进入普通家庭,刘海元得到启发,就跟工程师提出,把微波管接起来做生产线可不可以。工程师被“脑洞大开”的想法吓到了,直接就走了。实在没法,刘海元就找了几个搞微波全自动设备研究的大学生做技术开发。

终于,“微波干燥技术”生产设备出来,可以让蒸得半熟的面条在5分钟内干燥,保证其复水只有10%-12%。

热干面复原成功了,但刘海元的钱几乎都花光了。2006年,武汉食博会召开,他们已没钱去租展位,刘海元的女儿就在别人的展位里,租了一小块,带面条带开水去泡给人吃。“那天,我就在摊外,远远站着看着,小小的展位被人们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满大厅都是芝麻酱的香味,人们嘴里一边尝着一边说:是那个味。听到这句话,我眼泪都要流出来了。那是第一天试销,每人限购5袋装,还卖了8万元。”刘海元回忆道。

热干面卖到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0年,大汉口热干面全新的生产线在汉南兴建。这条全自动生产线,除了人工往生产线上添加面粉外,长达150米的生产线几乎不用工人。这条生产线上,刘海元公司共申请了5项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8项外观设计专利。

2013年,大汉口食品公司被评为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随后,热干面卖到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等地都可以买到。“现在,我们希望借助武汉人‘过早’的这个消费场景,打造全新的新零售平台,成为中国速食信息平台。未来,我们还会推出升级版的智能熟食机,除可以智能加工面条外还可以制作出米饭、菜、汤、粥等,实现中国式汉派速食。”刘海元说道。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