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又成“网红”,32年前采录原声亮相
2018-08-08 08:41:00 来源: 汉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8月7日讯(长江日报记者耿愿)“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以下简称《国宝2》)暑期回归,在第一季豆瓣评分9.5分的基础上,第二季更是冲到逆天的9.7分,一举拿下国产文化节目最高分。在以曾侯乙编钟为主角的《中国之声》中,一段没有旁白、配乐的原始音响记录,一改整部纪录片的萌趣画风,让不少网友听到泪目:“这是跨越千年而不朽的声音”,“感觉它们在敲击我的灵魂”……被网友誉为“出场自带BGM(背景音乐)”的曾侯乙编钟,在出土40周年后的今天又一次成为“网红”。

  《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海报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的节目海报对曾侯乙编钟有个形象的描述,“它就是这样Duang~~~的一声,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在第三集里,来自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继《国家宝藏》中古今穿越的演绎后,又从另一个侧面惊艳了观众。

这一次的亮相方式,更简单、更纯粹,没有精心雕琢的文案和高科技加持的特效,只有一段1986年由湖北省博物馆、中国唱片总公司联合采录的“曾侯乙编钟原声”,包括敲响编钟“一钟双音”的珍贵瞬间。时间的沉淀与原音再现反而产生了更大的化学效果,作为《国宝2》中最特殊的一集,《曾侯乙编钟:中国之声》引来了不少网友关注,“也许越是重器越适合朴素的解释吧”。

这段音响资料从科普角度,为大家揭秘了编钟这一熟悉又陌生的国宝:“上层第一组,该组共有钮钟六件”;“全套钟的最低音为下层一组第一钟,正鼓音”;“全部甬钟音域共跨五个八度”;“另有楚王所送的,镈钟一件”等。片中也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采录环境,“3月29日,凌晨两点开始,室内温度18℃,再录国产音叉,A等于440赫兹”,“1986年4月6日,晨六时整,全部采录工作结束”。看完这一集,不少网友在“CCTV9纪录”官方微博下留言,“我才知道原来单个编钟不同位置也能敲出不同的声音”,“不愧是国家宝藏,故事永远挖掘不完”。

而片尾,配以曾侯乙编钟的原声演奏,一段摄录于1978年曾侯乙编钟于随州出土时的影像资料,以及著名音乐家黄翔鹏(已故)与考古学家谭维四共同敲击编钟的镜头,也打动了不少观众。片末还适时打出字幕,“1978—2018,曾侯乙编钟发掘40周年,向考古工作者致敬”。在网友们的留言中,有来自时空穿越的震撼,也有看见考古工作者在艰苦环境下工作而带来的感动。有位网友的留言代表了不少人的心声,“金声而玉振,从心底发出震撼。谢谢古人,谢谢考古工作者,才让我们有幸聆听到来自远古的声音”。

专家揭秘:

  为录音专门进口转播车

  编钟出土“待遇”超过越王勾践剑

虽然足以令人震撼,但5分钟的时间实在太短。看完全片,不少观众觉得意犹未尽,这段珍贵的音响资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接受了长江日报记者专访,揭秘这段录音背后的细节。

当年,为录音专门进口转播车

方勤介绍,这段音响资料于1986年3月至4月在武汉珞珈山艺苑剧场(珞珈山剧场前身)采录,共录制了中层甬钟和上层钮钟的双音同击、全套钟的音域及音列、甬钟的音阶、甬钟部分同音位钟声的比较。同年,湖北省博物馆与中国唱片总公司还用曾候乙编钟录制了专辑《千古绝响》,录制完成之后,曾侯乙编钟便被永久封存,不再参与任何形式的演出和录音。

对这段采录过程,1999年的《中国音乐学》期刊也曾在《曾侯乙编钟音高再测量兼及测音工作规范问题》一文中有过详细介绍:“像曾侯乙编钟这样珍贵的出土乐器,每次敲击都要小心翼翼,唯恐折其‘寿命’,因此更需要使用录音声源来解决问题。为保证录音质量,中国唱片总公司专门从国外进口一辆录音转播车,开到编钟所在地——湖北武汉进行现场录音、演奏, 录音人员均为业内专家,录音设备一流。”

编钟自带“说明书”,出土“待遇”超过越王勾践剑

方勤介绍,这段音响资料主要用于对曾侯乙编钟的研究工作,选择在凌晨时分录制,更多的是出于外部环境的考虑,“足够安静,以减少干扰”。“编钟上有清楚的铭文,相当于是一个音律对照表,也像一个说明书,解释了每个钟的乐音,在曾国、楚国、齐国等不同国家的不同名称。如片中记录,曾侯乙编钟共有64件,另有楚王所送的镈钟一件。在这只镈钟的铭文上也有介绍,曾侯乙把原来的编钟拿掉一只,换上这只,以示对楚王的尊重。”

除了这段鲜为人知的音响记录,片尾一带而过的考古影像资料同样珍贵。方勤表示,湖北出土的文物这么多,但像曾侯乙编钟拥有跟拍待遇的却是少数。庆幸的是,当时的湖北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用镜头记录下曾侯乙编钟从破土而出到修复演奏的全过程,“大家都熟悉的越王勾践剑,(出土时)别说视频了,连张照片都没有”。

  编辑:宗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