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驻汉艺术家:把大排档居民楼放进作品
2018-08-08 08:41:00 来源: 汉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8月7日讯(长江日报记者周满珍 实习生李姝琰)5日下午,旅法艺术家陈俊恺、法国艺术家托马斯·特鲁莱驻地艺术展在汉口仟僖雅画廊启幕。

这场名为“落地,发声……拐点之外”的装置艺术展是仟僖雅画廊二度承办欧洲艺术家驻地展。7月初,他们围绕“艺术+科技”这一全球艺术热门主题,邀请两位艺术家来汉进行一个月的创作,并将最终完成的作品在画廊展出。

陈俊恺此次驻汉创作的《循》,是他赴法国学习八年以来第一次与国内画廊合作,外观上极富视觉冲击力。这件作品的整体形状像钟面,四周由不同音高的敲击棒组成圆环,现场观众只需在圆环前摆动肢体,借由后台传感技术和计算机编程,便能听到不同的音乐,实时感受光影的变化。

比起“魔术师”般的陈俊恺,1988年出生于法国莫城,第一次来到亚洲的视觉艺术家托马斯更像手工匠人。来武汉之前,他原本准备的是另一件作品。受限于材料,仟僖雅画廊艺术总监肖璨陪他去武汉的五金和雕板制作工厂以及汉正街小商品市场转了转,一下子就让他联想到自己此前创作的、用摩托车头盔做成的有事故感和伤痕感的面具。

托马斯将武士头盔、变形金刚、外卖小哥的电动车头盔等各种中外形象融合在一起,创作了他的首个驻汉作品《激光之觞》。那些乍看像变形金刚的金属制品,其实是他从上海一家头盔制造厂网购的30多个头盔残次品,然后经过艺术加工而成。托马斯还将汉正街小商品市场运货的拖车、夜市大排档推车,也放进了这件作品里。“利用工业废弃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作品,我想引发大家思考、关注工业科技高速发展,对人类来说也是把双刃剑。”

为让作品更接武汉地气,开幕式当天,两位艺术家还携手武汉糕点师,以画廊所在的黎黄陂路历史街区为背景,用奶油蛋糕、巧克力酱、废弃水管等材料,通过投影中光影的变化,以装置艺术呈现武汉居民楼的外观。

据悉,该展览将持续到9月20日,观众可免费前往参展。

城市开放度不断提升

  武汉渐成外国艺术家驻留目的地

就在法国艺术家托马斯·特鲁莱在汉参加驻地展的同一天,美国艺术家埃利奥特·赫斯结束了在光谷K11艺术村驻留一个月的创作,并在火车站首次尝到了武汉热干面。不同于其他外国人对热干面味道的关注,埃利奥特关注的是热干面饭盒上的二维码。“我来到中国后发现二维码发展得非常迅速,尤其在旅行和生活中,二维码无处不在,饭盒、纸巾、餐牌,甚至那么小的高铁票上,都印有二维码,这影响了我的创作。”

埃利奥特在武汉创作的作品,相当一部分与二维码有关。这些作品为竖像呈现,有中国传统书画竖像的影子,又和手机屏形状巧合,他甚至在作品里拓印了手机和眼睛的形状,“像二维码一样穿透万物”。

同埃利奥特一样,有越来越多的外国艺术家带着对武汉的向往,申请驻留创作,武汉正逐渐成为新的外国艺术家驻留目的地。他们的驻留计划目前大多分布在画廊、美术馆以及艺术院校等处,K11艺术村、武汉美术馆、汤湖美术馆等都先后邀请外国艺术家来汉生活一段时间,为他们提供住宿和工作室,邀请他们驻地创作、交流、举办展览。比如今年6月,汤湖美术馆就邀请拍过60多个巴黎图书馆的法国摄影师伊万驻馆,拍摄汤湖图书馆、美术馆、汤湖戏院,9月初双方将拿出具体拍摄计划,展览预定明年展出。

对艺术机构来说,驻留项目可以深入参与并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提前进入艺术家的语境和逻辑,有助于进一步合作。对外国艺术家来说,除了文化碰撞,吸引他们的还有中国式速度和机会。托马斯的感触尤其深刻:“对于一个第一次来中国的欧洲人来说,我好像是被扇了一巴掌,感觉有点懵。这里所有事情都是那么高效,那么快,像是一种近乎疯狂的信仰。这里非常迷人,每到夜晚,高楼的灯光闪烁在天际线上,美食、电动车、外卖小哥无处不在,永不停息,这是我从未有过的经验,超出了我的习惯认知,这也给了我更多的创作灵感。”

华师美术学院副教授郑达2015年曾到纽约驻地创作,其装置作品《机器的自在之语》2017年获流明数码艺术大奖,这也是中国艺术家首次获此大奖。他认为“驻地创作以创意为先,体验为先,更多外国艺术家来汉,可以让城市气质更多一些全球化色彩”。著名艺术家傅中望则认为邀请外国艺术家到武汉进行创作,对提升公众文化视野有好处,“艺术机构邀请外国艺术家驻地进行创作、展示,并和本地艺术家进行交流,可以让社会公众感受到艺术的多样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从而影响、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质。将国外艺术家请进来,还表明一个城市的开放度以及文化的包容精神”。

  编辑:宗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