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1314”模式落地见效,基层创新经验与《规定》相应相证
2018-06-22 11:43:00 来源: 汉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6月22日讯(长江日报宋磊王雪肖何)近年来,随着武汉市“红色引擎工程”不断深入,全市基层党组织结合实际,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子,形成了一大批具有改革性、创新性和鲜明时代特色的新举措、好经验,体现了“红”的底色、“治”的成效。这些成功经验被吸纳进《武汉市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治理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中,并与该《规定》中的条款相应相证。

  青山区青和居社区:完善基层自治,搭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平台倡导居务自治新观念

青山区青和居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开展乐器演奏活动

“您好,我是青和居‘天天敲门组’的,请问您家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这样的声音每天傍晚都会在青和居响起。在青和居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下,这里有越来越多的党员、群众加入了“天天敲门组”,每天挨家挨户收集群众诉求,为居民群众奉献力量,他们用自己摸索出的“天天敲门十八法”让更多的居民打开了家门,也打开了心门。

通过天天敲门、上门服务,青和居组织居民自我教育、服务、管理、约束,“敲”走了棚改回迁居民高空抛物、乱搭乱盖、乱牵乱晒、养鸡种菜等坏习惯。“天天敲门组”是近年来青山区青和居社区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一个缩影。

针对工人村地区棚改回迁居民实际需求,青和居社区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专业优势,搭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平台,在工人村街试点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器,有效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治理,更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同时,通过入驻孵化器帮助社会组织不断壮大。孵化器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协同、群众参与、专业运行、项目合作”模式,为入驻团队提供注册协助、专业辅导、能力建设、公益空间、项目筹划等系列专业培育孵化服务。目前有17家社会组织入驻孵化器,主要提供民俗文化、为老服务、志愿服务、外来务工、邻里关照、妇女儿童关爱等专业服务,实现社区家园共建共治共享。

《规定》部分相关条文: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协同作用,培育引进枢纽型社会组织,注重发展在社区开展纠纷调解、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公益慈善等活动的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

江岸区西马街道:健全基层法治,推行“诉求代理、意愿代言、事务代办”机制

西马街江汉北路社区书记上门调解矛盾

“希望你们能学法、懂法、知法、守法,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转达给家长们,做一名小小法制宣传员”。今年春节前夕,湖北筹策律师事务所的徐广说法团队来到市第三十中学宣讲法律知识。目前,“徐广说法”系列普法活动已成为江岸区基层法治知名品牌。

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江岸区在西马街探索推行诉求代理、意愿代言、事务代办的“三代机制”,旨在通过发挥街道社区的协调优势,通过联动、协作,高效地解决好社区居民的合理诉求,变居民上访为社区“代访”,把矛盾和问题发现、化解在基层。“三代机制”包括:为反映涉法涉诉、信访积案、征收拆迁类等问题的居民群众进行诉求代理;为反映城市管理、公共事业、小区市政建设类等问题的居民群众进行意愿代言;为反映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类等问题的特殊群体进行事务代办。

西马街探索老旧小区邻里代表制度,推选371名群众公认、热心服务居民的党员群众担任小区“邻里代表”,民主议事决定事关小区治理的事项,配合社区开展“红色物业”宣传、入户调查、投票统计等工作,成为邻里文化、邻里关系的带头人,赢得居民广泛支持。

去年3月,高雄社区吴师傅找到社区诉苦,他已病退,生活困难,一家三口居住在狭小宿舍内,希望获得公租房配租资格。社区诉求代理小组与吴师傅签订了《居民诉求代理委托书》,与街道房管专干对接,将他的情况与区职能部门协调反映,引导其按程序办理申请手续。一个月后,吴师傅中签租得公租房。

目前,在“三代机制”的推动下,西马街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群众关系进一步密切,社区洋溢融洽和谐的气息。

《规定》部分相关条文:组织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将党组织活动、群众文化活动与法治宣传教育有序衔接、同步开展,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居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运用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

汉阳区江欣苑社区:推进德治建设,以优质传统文化提升群众思想境界

汉阳区江欣苑社区举办“百人汉绣绣武汉”活动

如何在“村转社区”以基层党建为核心,引领产业发展、培育先进文化?汉阳区江欣苑给出响亮的答案。

江欣苑社区认为,道德是深植人心的规范和约束,只有德治才能渗透到人的灵魂。多年来,江欣苑社区坚持把道德建设渗透到党建工作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村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和素质提升。

走进江欣苑,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社区积极改造居民文化广场,这个占地5000平方米,集活动、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形成“两馆一厅一场”格局,即高龙博物馆、汉绣博物馆、转型之路展示厅、文化广场。同时,社区启动楼道文化走廊提档升级工程,将党史文化、廉政文化等“红色文化”系列搬进楼道,居民在出进之间耳濡目染,提升素质。

江欣苑社区非遗传承园聚集了“高龙·龙舞”、汉绣、刘泥巴剪纸、楚式漆器等一大批入选国家及省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人。社区党委借助国家非遗传承园平台,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提炼形成“高龙精神”等正能量,广泛发动群众学绝活、演绝技,引导群众培育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

在江欣苑,居民们耳濡目染的是“七色楼道文化”“社区之歌”“江欣苑故事”等文化精品,社区还发展“赛家风”公益联盟等32个“微团队”,开展“尊师敬老团年宴”“赛家风演讲比赛”等活动。如今,社区扯皮纠纷的少了,不文明现象少了,邻里和谐,人人互帮互助,满满都是正能量。

《规定》部分相关条文:繁荣红色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心口相传的社区精神,增强居民群众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

武昌区东亭社区:筑实信息化平台,让居民享受指尖上的“全科服务”

武昌区东亭社区推广“武汉·微邻里”微信公众号

“我下月年满50岁,想办理退休手续,请问如何办理?”近日,东亭社区第一网格居民赵女士点开手机,在“武汉·微邻里”内的“网格群聊”中留言。很快,社区网格员张忻欣接到系统推送的留言,迅速联系武昌区社保处,并将相关政策和联系电话一次性告知赵女士,助她顺利办妥手续。

2018年5月,在东亭社区党委引导下,社区网格站站长联合14名社区网格员联手打造“武汉·微邻里”,这是一个集处理社情民意、提供居民服务、引领社区治理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居民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自己所在的网格群。网格员和职能部门下沉到网格的工作力量都在群内,方便群众一对一反映诉求。

“武汉·微邻里”按照工作力量全进入、群众需求全收集、分级分类全解决、服务过程全评价的要求,依托社区网格化服务信息平台,用信息化手段将群众诉求全面收集、分类处置、及时反馈,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让居民享受指尖上的“全科服务”。

“武汉·微邻里”集成了社区网格管理站的调度研判、分办协调、应急处置、监督评价等主要功能。如今,东亭社区居民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通过“武汉·微邻里”中的“我要报事”模块反映。该网络平台还实现了和街道、区级社管平台的互联互通,形成居民问题“收集—处置—反馈—评价”的闭环系统,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把各类矛盾有效化解在基层。

《规定》部分相关条文:依托综治网格化信息系统,集成公共服务、矛盾化解、关心关爱等功能,建设社区服务信息平台,为居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服务。

  东西湖区金银湖红色物业公司:提升生活服务,开设老年人外语班破解“老漂族”之困

东西湖区碧海社区老年人外语班开展户外英语课

随着社会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老漂族”问题浮现,如何体现对老人们生活的关怀,提升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金银湖“红色物业”主动破题。

2017年9月18日,东西湖区金银湖红色物业公司联合碧海社区,共同开展碧海红色物业老年人外语班,由金银湖“红色管家”董燕明担任老师。董燕明为英语专业硕士,当她走上讲台,从最基本的ABCD开讲,台下的老年人兴致勃勃,仿佛年轻了几十岁。

碧海红色物业老年人外语班开办至今,学员规模由最初的2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38人,一个普通的课堂也变成了辖区老人们社交、减压、提升的平台。外语班班长黄秀梅说,去年,金银湖红色物业公司接管社区不久,就主动上门走访,询问老年人需求。很多老年人反映,出国旅游时语言不通,希望社区成立一个英语班,指导老年人继续学习。“没想到‘红色物业’的效率那么高,社区马上有了英语班。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用英语进行简短的对话了,感谢‘红色物业’的贴心服务,我们老人内心不再消极孤独,充满年轻活力!”

金银湖红色物业公司在提供优质物业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响应为群众提供全面、精准、精细化服务的要求,围绕提高生活服务水平,突出人性化关怀,将服务向居家、养老等民生实事拓展。由其打造的“红色管家”工作队伍,以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按每300-500户居民配备一名“红色管家”,为居民提供精准化、定制化服务,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规定》部分相关条文:推进“红色物业”全覆盖,引导公益性物业服务企业为老旧小区提供基本物业服务,督促市场化物业服务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协调解决居民群众反映的物业管理问题。整合辖区内购物、家政、餐饮、快递、维修等便民服务资源,协调供电、供水、通讯等与民生有关的服务企业进社区。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