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5月7日讯(长江日报记者邓小龙 通讯员乐钢 杨亮) “看着报纸上的老照片,就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长江日报5月4日报道《“孩子剧团”老团员披露珍贵老照片 80年前有群少年为“保卫大武汉”呐喊》,《90岁“孩子剧团”团员讲述80年前“保卫大武汉”的故事》和《“孩子剧团”在世老团员已不到10人,武汉小学生接过先辈旗帜》,引发强烈社会反响,94岁老团员叶伟才7日表示,当年的“孩子剧团”团员,如今还在世的已不到10人,希望这段历史让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如今的学生心中传承下去。
“报道里的张蔚加入孩子剧团时还不满10岁,都不是年龄最小的。”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叶伟才回忆起当年和“孩子剧团”一起走过的路,几度热泪盈眶。他说,“孩子剧团”成立时,最小的团员才七八岁,现在看来不过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却仍然顶着枪林弹雨艰苦跋涉,不断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喊。1938年在武汉街头,看到“孩子剧团”的演出和演讲,就有市民坚定地说:“连孩子们都站起来抗战,中国肯定亡不了。”
1938年1月—10月在武汉期间,“孩子剧团”先后演出500多场儿童话剧、哑剧、活报剧,演唱了大量抗战歌曲,被誉为“抗日战争血泊里的一朵奇花”。为传承“孩子剧团”精神,江岸区长春街小学于1986年成立“新孩子剧团”,目前拥有团员200多人。剧团也专门编排了京剧、小品、历史剧等20多个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节目,如爱国主义题材的京剧《智取威虎山》、历史剧《八七会议》,弘扬传统美德的快板《讲诚信》、小品《扶》等,定期走进全市各社区以及汉口江滩大舞台等公共场所巡演。
6日上午,长春街小学3名教师代表前往叶伟才家中看望,并带去了该校学生即将“重走孩子剧团之路”的消息。叶伟才听后笑着说:“看到如今的学生接过当年孩子剧团的旗帜,真的令我们感到欣慰。出发那天,我一定要去为孩子们送行。”
1937年底从上海出发后,“孩子剧团”先后到达武汉、长沙、衡山、桂林、贵阳、重庆等地,沿途开展抗日救亡宣传。长江日报报道也引起了相关城市媒体的关注。上海新民晚报、上海广播电视总台、长沙星辰在线等多家媒体表示,将与长江日报联合发起“重走孩子剧团之路”系列活动,让各地学生在平静的校园生活之余,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
“重走孩子剧团之路”系列活动计划于今年暑假启动,长春街小学“新孩子剧团”成员将沿着“孩子剧团”当年走过的路线,挖掘他们在每座城市的抗日救亡故事,寻访老团员及其亲属、后代,并在这些城市进行演出。
武汉“全民抗战”氛围帮助孩子剧团成长
1938年1月初到武汉时,“孩子剧团”成员约为22名。而到当年8月陆续离开武汉前往长沙时,“孩子剧团”已经发展到50多人。叶伟才、张蔚等老团员表示,是武汉浓厚的“全民抗战”氛围,帮助“孩子剧团”迅速成长、壮大。
据张蔚回忆,1938年5月左右,日军战机再次轰炸武汉。苏联空军志愿队与中国空军一同英勇抗击。轰炸来临时,大人们领着“孩子剧团”避难,张蔚却与一名同伴偷偷跑到室外,躲在一处墙后仰头观看。她说,当时印象很深的是亲眼目睹一架我军战机升空,与日机在空中搏斗,还看到有跳伞的飞行员从空中飘下,不知落向何处,一幕幕画面让她感受到英勇和悲壮。
“那时的武汉的确是人人参与抗战,全城都在行动。”著名艺术家何祚欢举了个例子:1938年武汉空战前,有一位富商家的女儿与一位中国空军士兵相恋,得知爱人即将奔赴战场,内心很挣扎。这位富商连忙对女儿说:“你不仅要支持他,还要赶快和他结婚。如果他牺牲了,作为媳妇,你就理应照顾他的父母、自己的公婆。”何祚欢表示,正是在这样的抗战氛围下,“孩子剧团”这批儿童迅速成熟起来,成为抗战时期一股特殊而重要的力量。
在叶伟才家中,还保存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等有关“孩子剧团”的史料。书中记载,为了帮助“孩子剧团”成长,党组织为他们派去了指导员,以及语文、英语等学科的老师,并由著名导演郑君里担任艺术指导。作曲家冼星海也常来到孩子们的驻地教唱歌,编排了《游击军》《在太行山上》等抗战歌曲表演,使得“孩子剧团”的演唱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随着自身不断学习提高,“孩子剧团”逐渐开始走进其他儿童救亡团体和武汉的中小学校,帮助学生们排戏、学唱歌,还带着学生们创作剧本、写抗日文章。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剧团”的力量也不断得到补充,既有像张蔚这样的“武汉伢”加入,也吸引了从宜昌、安徽、河南等地慕名而来的新团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