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电影胜似电影 给燃爆的“孤胆英雄”献上掌声
2018-04-12 20:25: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评论员 杨京

去年6月,四平市铁西区一施工现场挖出一枚疑似“四战四平”时遗留下来的美制燃烧弹,且炸弹状态非常不稳定。此时,四平公安铁西区分局治安大队民警丁华挺身而出,将炸弹搬至汽车上,独自驾车到郊外,出色完成了炸弹拆解引爆任务。近日,吉林省政府下发决定,给予丁华同志记个人一等功奖励。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一等功”得来总是殊为不易,往往意味着负伤流血甚至献出生命。此番丁华同志被记一等功,似乎无关“战斗”“牺牲”这样的宏大叙事,但依然得到了舆论的一致褒扬。正如《人民日报》在微信公众号的标题所言:这个一等功,服!一个“服”字,说出了广大群众的心声。

从结果上看,此事的处置是圆满的,不仅没有造成群众生命财产受损,就连丁华本人也没有遭遇严重伤害。但从结果倒推过程总是容易的,即使“牺牲”和“牺牲的风险”不是一回事,但不代表后者就能被轻描淡写。报道中“燃烧弹”“冒烟”等等关键词,足以说明当时的情形是多么惊心动魄,也足以说明丁华这一举动的分量。

求生欲是人类最基础的欲望,对那些可能对人身安全造成的威胁,人们总会本能地选择远离,即所谓趋利避害。而警察、消防战士、部队官兵中,之所以常有英雄人物涌现,就是因为他们总在与这样的人类本能对抗,总在主动靠近某些“危险因子”。

他们不是对恐惧没有感知。在某些时候,他们或许也会感到慌张和后怕。但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总能拿出一种力量,足以压倒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本能。可以说,有些英雄行为,从根源上就是“反本能”,或者说超越本能的。

不管是“最美逆行”的消防官兵,武汉“抱火哥”皇甫江武,还是独自将炸弹带离人群的丁华,他们的行为当然是职业责任所在,但也超越了职业责任本身。英雄的光辉,正是在这样的“超越”中闪现。

对英雄人物的推崇和敬仰,在我国有着很强的文化传统。无论是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以身许国的战士,还是和平年代舍己为人的模范人物,既是课本教材中的榜样,也是人民群众口中称颂的对象。

但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上曾经出现过一种“反英雄”“反崇高”的思潮,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群体观念里,都体现着对权威和主流价值的解构。一时间,似乎“边缘人”“小人物”要比“高大全”的英雄更有市场。

这样的倾向,或许可以解释为在那个特定时期下社会转型带来的变化让一部分人无所适从,加之港台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影响。但随着这种消解和解构的持续,有一个问题却始终没能得到很好的回答:当一切崇高和价值都被解构成了碎片,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解构到了最后,必然要经历重新建构的过程。如今是到了该重新确立某些价值的时候了。英雄们的舍生取义、勇敢无畏,永远是社会所需要的,也永远是时代所呼唤的。丁华的临危而上、挺身而出,将生死置之度外,将风险独力承担,正是新时代对“英雄”的又一次注脚。事实上,网络上一片“燃爆”的呼声,也证明英雄行为永远具有打动人心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习近平就曾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这里的“英雄”,不限于时代,不限于职业和岗位,他们勇于牺牲奉献的精神和行为,始终是引领社会价值、推动人们奋发的强大力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