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总策划揭秘:让传统经典成为流行先锋
2018-03-26 21:15: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3月26日讯(长江日报记者 耿愿)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自春节在央视开播以来,好评不绝,成为2018年开年的第一个“现象级”电视节目。《明日歌》《木兰诗》《将进酒》等经典诗词得到了新的诠释,《三字经》《声律启蒙》等经典读物也在节目中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在24日播出的最新一期节目中,86岁的绝症老人手写《长恨歌》曲谱,被万名网友接力传唱,让观众感受到文化传承中温暖的力量。

24日晚节目结束后,央视综合频道副总监、《经典咏流传》总策划人许文广接受了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作为节目的灵魂人物,他说,“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尤其是经典诗词,不仅仅属于一个时代,更属于所有时代。我们所做的就是用我们这个时代最流行、最易懂的方式将它传播出去,叩响当代人的心扉。”

  筹备两年求突破

许文广透露,《经典咏流传》的筹备期长达两年之久,节目组一直在寻找突破点。“之前我们做过四季音乐节目,那时就发现音乐节目表面很繁荣,但主要类型不是草根选秀,就是明星比拼。一时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向,宁可先停下来思考一下。而思考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将音乐与文化、与经典的诗词相结合。”

但这个创意面临着巨大的难度。“按当时的经验,音乐节目的收视往往取决于所演唱歌曲的流行程度。曾有人打了个比方,原创歌曲和耳熟能详的经典,所对应的收视率是几何级数的差异。”

经典诗词改编的风险就更高了。徐文广说,“当时团队内部做过一个调查,让每个人列举出熟悉的经典诗词改编曲目,结果发现能够被大家公认为经典、又能够得到广泛传播的曲目,连十首都不到。”所以团队不是没有犹豫过,担心小众制作的门槛是不是太高,音乐创作的力量又是否足够支撑。“容易的路别人也都走过了,所以这条道路尽管难,但恰恰意味着中间还留有创作的空间,如果做成了,也许可以拓展出文化节目的新方向。”

  让经典活在当下

徐文广认为,经典的诞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我们不要认为经典就应该像博物馆里的文物一样,只能去瞻仰甚至不敢去对经典做出任何的改变。”在他看来,任何时代都有任何时代的语言,“李白就是唐朝的摇滚诗人,就像凤凰传奇是我们当代的国民歌手一样。”所以观众在《经典咏流传》也看到了多种风格的尝试,既有传统偏民族的演绎方式,如谭维维的《墨梅》就融入了琵琶、古筝,还有戏腔等中国元素;也有国际范儿的改编,如四国音乐家演绎许渊冲先生翻译的英文版《登鹳雀楼》。此外,还有童谣风格的《新学堂歌》、摇滚风格的《将进酒》、民谣风格的《声律启蒙》等等。

“我们希望能够尝试不同风格的经典改编”,许文广坦言,个别歌曲的改编也被观众质疑有“两层皮”,“但若不去冒险,做多样化的尝试,也许就寻找不到这么多的可能性”,所以他非常感谢当下观众对节目的宽容度,允许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创作。

许文广介绍,节目中的经典改编一部分是“命题作文”,由传唱人、音乐制作人及节目团队共同碰撞产生,比如《墨梅》;也有一部分来自传唱人自己的创作,比如梁俊的《苔》,谷建芬的《新学堂歌》、陈彼得的《青玉案·元夕》等等。在改编中,创作团队更希望将经典与大众流行结合起来,“尚雯婕创作《木兰诗》时是亲自编曲,第一版非常有艺术高度,但我们担心会缺少一定的传唱度,和她交流后,她也尊重了团队的意见完全推翻重来,最后推出了一位兼具浓郁的民族风格又体现出现代时尚感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也很符合节目的定位,就是让这些经典回到当下、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和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感建立共鸣”。

为给创作者以更大空间,节目组也放弃了诸多限制。比如经典诗词的遴选范围,起初是框定在中小学读本内容上,但后来被大大拓宽,“如果不拓展的话,《苔》也不会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了”。节目组也曾考虑过给每期节目设置一个主题,采用对抗赛制,“如果再做细分,可能会给创作带来太多限制,而对抗赛制的取消,也让音乐人以更纯粹的心态投入到他们真正想做的音乐中。当我看见王力宏穿着一件白衬衫背着一把吉他就上场了,状态非常轻松”。

大小屏联动造就现象级“爆款”

由支教老师梁俊和他的学生们带来的《苔》,可以说是《经典咏流传》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改编曲目。估计原作者、清代大才子袁枚也不会想到,这首小诗,会在三百年后通过互联网传播成为一个文化现象,一夜间的传播量甚至超过了过去三百年的总和。

这也是许文广感受最深刻的一点。“2018年我们经历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转变,就是播出时代正式走向传播时代。以往节目播出通常是节目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松一口气了。但现在这不再是终点,而是一个开始,传播的起点,播出后的那几天反而成了最忙的时候。”正如《苔》的走红,除了大屏(荧屏)的推动,更重要的是来自于新媒体的传播。“节目组做了‘1+4’的概念,除了一个大屏的电视节目,同时再提供四款适合小屏传播的产品,包括微信公众号文章、一段视频、一段音频和一个可供大家分享互动的H5。”许文广说,那篇为《苔》量身打造的文章先后改了十几遍,直到凌晨一两点文章马上就要推送了,他还在试图修改标题。而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在春节期间就达到了三千万,相应的视频也超过了五千万。“据宣传团队统计,目前已诞生了92条阅读量超过十万的相关微信文章”。

许文广感慨,“过去营销公司给综艺节目提供的营销方式,就是制造争议性的话题,或者靠一些八卦来夺人眼球的事件。现在我们通过对歌曲的文化内涵,以及其前世今生故事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对歌曲背后所包含的能够打动我们的共同情感的一种挖掘,照样可以产生巨大的传播效应。”

  第二季更有“国际范儿”

节目中,歌唱家龚琳娜、作曲家老锣携曾侯乙编钟复制件登上舞台,演绎屈原的《离骚》,上演穿越时空的对话,成为网上热传的亮点之一。许文广也对这段创作印象深刻,“第一次和龚琳娜谈的时候,她就提到了编钟这个想法,但当时还只是一个愿景,因为难度大、成本高。首先要找到编钟,而且会奏响编钟的人并不多,那么重的编钟,如何将它运到北京,并搁到舞台上?”但最后,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而在最新一期节目中,张杰唱响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成为少有的“未播先火”的歌曲。许文广透露,光是这一期节目里的一首歌,就打磨了2个月,创作了4个版本,才锤炼出最满意的效果。

许文广表示,千万不要低估音乐人的创造力。“对节目来说,这些音乐创作人自己的热情,他们的创造性和愿望可能才是第一重要的。节目更多的是起到一种召集和召唤的作用,然后才能激发出音乐人的热情和力量。”他举例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按康震老师的说法原本是一首带有悲情色彩的宋词,结果却被陈彼得唱出那种燃烧感。“他就是用一种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去演绎。”

徐文广透露,《经典咏流传》第一季找准了音乐与诗词相结合的原创点位,将于明年推出的第二季,则会去开拓更大的空间。“第一季的盛典中,我们会找不同国家的顶尖级少儿合唱团,用他们的语言去演唱《登鹳雀楼》,这可能也是第二季的一个思路。”他表示,第二季会尝试让中国经典诗词做更多国际化的表达,也会从世界优秀文明中汲取养分,“除了向我们的传统文化继续表达致敬,也会在文化的互融方面发力,让节目拥有更多开拓的空间。”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